一伞一袭衣,一杖一稻地,永远一身简朴的穿着,游走在稻田间的广西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广西大学莫永生教授,今年已年近古稀。
他从事水稻育种研究37载,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广西大学的水稻育种团队,推出了“野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超亿亩应用”项目,取得了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9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高大韧稻的设想,打破传统育种 “矮杆”的研究方向,为未来水稻发展方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华南这片红土地上,到处散发着他育种的稻花香。
“探索的执着”
“莫教授对水稻非常执着,已经执着到迷恋的地步!”广西大学支农办高级农艺师韦正如此评价他的同事——莫永生。从1971年始,莫永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在这旁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漫漫求索,莫永生却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坎坷。水稻育种的研究必须要经常与稻田打交道,尤其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是培育稻种的最佳时期,莫永生经常被晒得全身冒汗,衣服湿透,依然蹲在田间钻研育苗。
20世纪80年代,我国育出的优良杂交稻如汕优系列,一般产量比常规稻提高2成左右,但由于遗传基因不够多、系谱不够广等因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一些品种的种性出现了退化,抗性、产量下降。莫永生为适应生产及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资源丰富的广西野生稻中,分别从田阳、田东和田林筛选出三种具有抗病虫害、抗热抗寒等基因的野生稻,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以测253新恢复系杂交稻为例,其推广种植检验证明新品种具有分蘖能力强、长势旺、茎粗韧、穗长大、米质优的特点,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高温抗寒能力强,适应性广,制种易获高产。
目前,该项目已选育出一系列不同熟期、不同类型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组合13个,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该系列组合已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云南、海南、越南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博优253和金优253已成为全国水稻主推品种、6个成为广西主推品种。而博优253则成为了越南晚稻的当家品种,在该国推广面积为0.3亿亩。据统计,自1995年至2007年,累计推广12736.5万亩,新增产值95.25亿元。这是莫永生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长年累月研究开发和极力推广应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007年4月,莫永生主持的“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应用项目”通过了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部门专家组的评审,该项目被认为是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重大突破,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杂交公关路漫漫”
杂交水稻育种包括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及强优势组合选育,其中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对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选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杂交水稻育种事业的发展,育种家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对恢复系的综合性状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莫永生及其团队依据多年研究的育种材料,从丰富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基础入手,设计了新的育种思路。他们采用“多世代,大群体”的选育方法,有效解决了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后代疯狂分离难以选择稳定品种的难题,为野栽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另更称赞说,野栽型恢复系组合项目是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一大突破,其推广与应用对农民增产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野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应用”项目自1985年立项到1997年育出第一批杂交稻新品种,前后用了近12年。这条道路是漫长的,研究水稻育种也需要“超现实,超梦想”的思维和几乎全部的精力与时间。为此,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为了缩短科研时间,莫永生每年冬天都要带着稻种到海南租地播种,并留下来进行观察。如今,野栽稻恢复系的大量推广与应用使得莫永生倍感欣慰。
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风险非常大,从开始选育到向市场推广,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难度大,周期长。此间,对每一代恢复系都要严格筛选,如果出现一个失误,都足以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同时,科研方向要明确、方法要准确。有些人可能花费了一辈子,都没能选育出新品种,不得不半途而废,这种情况在国内并不鲜见。
杂交水稻育种工作需要长期在野外奔波和田间观察,很少有时间能顾及家里。就算是在冬季稻田光秃秃的时候,莫教授也时常蹲在田头望着剩下的稻梗发呆。只要是一日不见稻田,他就心里不踏实。莫永生跟水稻结下的情节让他的同事们都唏嘘不已。
“高大韧稻吾探索”
我国著名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曾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水稻谷粒比花生还大,稻杆比高粱还高,他可以在下面乘凉。而莫永生也有一个伟大的现实梦,就是实现水稻单产1000公斤,粮食堆积成山。他提出的“高大韧稻育种理论”打破“教规”,并逐显成效,使得他距离这个粮山梦越来越近了。
早在1999年,身在海南考察水稻的莫永生一直在田间思考着,怎样才能在原有水稻产量的水平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呢?他语出惊人:要培育高大的植株型水稻。当时的同行都持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个似乎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想法。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水稻从高杆发展到矮杆,这一趋势似乎早已为大家所认可。历史表明,“高个子”的水稻缺乏抗伏倒性能,弱不禁风,导致产量也随之下降。而在这一片片质疑声中,莫永生却开始了自己的高稻探索之路。
莫永生认为,高大韧稻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的育种新途径,对提高粮食产量是一次“超现实”的体验。古代水稻的许多高秆品种中,虽然很多是大穗品种,但由于其茎秆细弱,不够坚韧,往往容易招致倒伏,致使稻穗结实差,谷粒充实度差后期易倒伏,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后来矮秆品种的应用,较大程度克服了倒伏问题,使产量普遍提高了30%左右。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的应用又使单产再提高20%左右,之后产量就长期徘徊在一定水平。如今,他提出了“培育植株适高、茎秆粗壮、坚韧抗倒、群体协调、高产稳产”的高大韧稻育种理论,尝试带来水稻产量创新高的一次重大变革。
尝试培育高大韧稻,存在各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就遇到了经费的问题,杂交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雇农民试种,又要买许多的材料种子,还要到处跑到各地研究交流。他为了继续研究,在一位老同事门口等到深夜11点,请晚归的同事到处帮忙,最后终于在一个卖种子的老板那得到了10万元的经费救急。有一次,他去福建与同行交流,谈到自己的高大韧稻育种理论,其中一位水稻研究专家当场指着身后试验田里一两米高的废弃劣质水稻品种,笑着反问到:“这算不算你的高大韧稻?”
高大韧稻飘香红土地
“从自然来、从观察来、从实践来、从分析来”,莫永生探索的灵感如同泉涌。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他的高大韧稻育种论终于初显成果。2004年,他在农业核心刊物《中国农学通报》上发表了高大韧稻育种论的学术论文,而此时高大韧稻已开始飘香在田野中。高大韧稻高达1.1米至1.3米;一般杂交稻不超过1米,而一根穗子只有100~200颗谷子,高大韧稻的穗子一穗多达300~500粒谷子,谷粒又多又大,沉甸甸的稻穗还“笑”不弯腰,实现抗伏倒的性状。2007年4月,在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上,专家鉴定认为,高大韧稻是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一大突破,在同类项目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7年9月,印度的生物种子研究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瑞稀魏尔玛博士、原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专家费马尼博士访问广西大学,对高大韧稻表示出浓厚兴趣,并决定立即开展合作,计划明年1月开始从中国引种高大韧稻。
近日在广西陆川县温泉镇官田村,莫永生选育的两个苗头品种“高大韧稻6号”和“高大韧稻9号”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亩产分别是619.5公斤和587.4公斤。在和超级稻的现场大比武中,它们均以绝对优势胜出。莫永生还称赞道,不仅它的产量高,米质也好,米粒细长,外观透明、油亮,没有腹白,口感好。高大韧稻的优势还体现在一个“韧”字上,今年广西频受台风影响,高大韧稻经受了20天大雨的考验,依然矗立如故。高大韧稻在广西玉林试种后,当地一位农民曾深切的感慨到:“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稻子啊!”
莫永生现在最大的梦想,是探索出更优良的高大韧稻,使水稻单产达到1000公斤。他曾为自己的理想欣然赋诗《立志筑粮山》:“高大韧稻正攻关,历尽艰辛不畏难;探石过河达彼岸,老夫畅想筑粮山。”
目前,高大韧稻已育成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并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产量有新进步,现高大韧稻1号、2号、3号产量已达700~800公斤。 莫永生现在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他每天依旧撑着那把用做拐杖的旧式伞,走在西大的试验田中,探索着他的“粮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