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黄光武教授:从赤脚医生到大学校长

时间:2008-11-25 11:11   来源:广西日报

从赤脚医生到大学校长一一

记广西医科大学校长黄光武教授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记者 刘琴 通讯员 靳芳卉

  在同行眼里,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专家;在下属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今年7月,他代表广西,作为建国以后有海外留学背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创业专家,应中组部邀请赴北戴河休假。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广西医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光武教授。

  黄光武与新中国同龄,凭着对医学的热爱和肩负的使命,从赤脚医生成长为大学校长。

  改弦易辙 自强不息

  黄光武从小喜欢下象棋,在钦州一中读高中时,学校的校医也是个棋迷,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棋友,也开始帮校医打下手,还不时看一些医学书籍。校医见他心善人灵,就教他一些用药、配药和处理伤口的基础知识。时间长了,校医有时因事不在,他就帮顶班,遇上同学感冒、发烧、肚子痛等,黄光武总能处理得妥妥当当,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校医仔”。

  1969年,黄光武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到钦州下南山村插队。下南山村是个半岛,乡亲们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没有卫生室,也没有卫生员,碰到大病小痛的,只能去其他卫生院。可是,一个太远,一个又隔着河,如果是半夜三更要过河,渡船的老师傅耳朵不好,在河对岸叫破喉咙也听不见。

  插队没多久,一名女社员被雷击昏,村民乱成一团,有社员主张用铁棍压她的胸部,黄光武立即制止。他按照农村医生手册的要求,立即做人工呼吸,并让人通知卫生院。20多分钟后,卫生院来人抢救,女社员活了过来。医生长舒了口气说:“幸亏你们抢救及时、正确,要是再晚20分钟,就难说了。”第二天,公社广播站表扬了黄光武,后来,他被选送去学习做“赤脚医生”。

  1971年,国家恢复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早就盼着接受专业医学教育的黄光武也报了名,但是乡亲们舍不得这位医术高超、乐于助人的小伙子,不肯放他走。于是,他为当地群众培养了一名接班人。1972年,经过再三争取和严格考察,黄光武进入广西医学院,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毕业那年,本想回家乡行医的他却留了校。最初,他想去外科,也许是因为个子矮小,不符合外科医生的要求,他被分配到耳鼻喉科。“对耳鼻喉科没感情,学的时间短,那几个器官要靠光照,靠东西撑开才看得见。”尽管不乐意,但他还是找到了感觉,在做助教的半年时间里,他成功地完成了100多例扁桃体切除手术,还尝试了其他一些鼻、咽手术。

  1979年,国家开始恢复外派留学人员,一直坚持学习英语的黄光武对出国深造充满向往,踊跃参加第2批考试并顺利通过选拔。他想去英国剑桥大学,可是去英美的名额没有了,只有去日本的名额。领导动员年纪尚轻的他改去日本,可是,黄光武对日语一窍不通。随后,他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学习了半年日语。去之前,女儿出生才40天。

  1981年,黄光武到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想学的相去甚远。出国前,黄光武深知广西的鼻咽癌发病率在全国排第二,因此,他想把日本医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技术学到手,遗憾的是,他的导师却是梅尼埃病的专家。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他想:既来之,则安之!他坚信,多学一门新技术,对日后还是有益的。

  两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了。回国后,黄光武日思夜想的仍然是如何攻克鼻咽癌,以造福家乡人民。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1986年,黄光武东渡扶桑与琉球大学签订了以鼻咽癌为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协作研究意向书。次年,他作为广西医科大学的首席代表第3次赴东瀛,跟随琉球大学的小杉忠诚教授开展头颈部恶性肿瘤与蛋白分解酶及血液的研究。

  人生的每一次抉择,黄光武都“不由自主”,但他锲而不舍,终成大器。

  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

  名利,于黄光武是“天高云淡”。

  与琉球大学签订协作意向时,有领导提议,论文署名应坚持将中方排第一,黄光武不同意,他认为双方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还没干活,就开始抢功,会影响合作。“眼光要长远。”果然,后来日方不仅向学校赠送了价值400多万日元的科研设备,还负担了他们所有出访、深造的费用。琉球大学的野田宽教授,为黄光武订阅、邮寄日本耳鼻咽喉专业的3种学术期刊长达12年之久。

  从日本回国后,学校拟任命黄光武担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他再三推辞。1995年,领导好说歹说,他才履职。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科研、教学中,黄光武不忘帮助同事,扶持后辈。他心胸宽广,在论文署名中,从不计较排名先后,在他的影响下,耳鼻咽喉科越来越团结。一位年轻的同事,想从人工耳蜗方向转向鼻咽癌研究。有人对黄光武说“一山不容二虎”,他置若罔闻,欣然应允。后来,两人分别从事的早期诊疗研究与化疗并发症研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鼻咽癌学科发展得越来越好。

  数年前,那坡县的一位农妇,总觉得喉咙里边有什么东西,痒痒的咳不出又咽不下,3个月内跑了十几家医院,花了几千元钱,总查不出原因,只能猜测是中年妇女常患的咽异感症。当她来到广西医科大学时,黄光武给她做了十分细致的检查,通过间接喉镜,他看到一条深绿色长长的东西,猜测是蚂蟥。蚂蟥有个特点,你越拉它,它叮得越紧。黄光武让病人吸入乙醚,病人和蚂蟥都被麻醉了,黄光武用钳子夹住蚂蟥但并不拉它,就在蚂蟥叮咬松懈的那一瞬间迅速将它拉了出来。在一旁的同事和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农妇慢慢想起来,有一次插秧时,她将稀饭放在田埂上,一条小蚂蟥不慎爬了进去,因为没有咽下去,它竟然在喉部存活了3个月。“对病例要有一追到底的精神。”黄光武常拿这个例子教育学生。

  黄光武热爱学生,甘为人梯。每年,报考他研究生的人都很多,这些年来,他一共送出16人赴日深造,其中8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前不久,倪海峰、杨涌、吴英鹰3位同学毕业,爱好书法的黄光武挥笔写下“峰高无坦途”、“扬帆起航,勇往直前”、“鹰目狮胆女手,精益求精”3幅书法作品分别赠送给他们。

  众望所归 不负重托

  广西是鼻咽癌高发病区,每年发病人数1.5-1.8万人,其中有2000多人医治无效死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1.63%。黄光武开展的“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却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推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从1985年起,课题组在全国率先运用CT对鼻咽癌诊断进行研究,为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目前,CT已成为鼻咽癌诊断必须的常规检查;他们在国际上首创会咽喉成形的新术式,使肿瘤根治及喉功能保存效果明显优于欧美的S-K-T手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对中晚期鼻咽癌采用多种放疗技术,使广西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他构建了完整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防治体系;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晚期鼻咽癌的高血小板数、高血小板聚集功能、高凝血纤溶及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四高现象;他在国内外率先开展鼻咽癌放疗后耳鼻并发症的系列研究,等等。

  近20年来,黄光武获得多项省部级奖:1989年,他协助陈祥焘教授解决耳蜗血管纹标本的电镜扫描难题,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他与农辉图教授一起完成的《耳鼻咽喉腔内检查》教学录像片,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评比三等奖;1993年,他与农辉图教授共同开展的“声门癌半喉切除与会咽喉成形术”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激活物抗原和血小板功能与鼻咽癌浸润转移机制的相关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鼻咽癌细胞凋亡与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在这一年,由他主持的“树突状细胞提呈的EBV抗原与鼻咽癌特异性细胞反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黄光武的有关鼻咽癌研究项目,获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资助;2006年,“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贡献特别贡献奖,我区给予课题组50万元的重奖······

  因成绩突出,党和人民也给予了他应得的荣誉:1992年,他被评为广西优秀回国留学人员;1996年,他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和“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然而,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看重的是,2003年在全国22所医科大学向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激烈竞争中,广西医科大学脱颖而出,成为2003年国务院批复耳鼻咽喉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两所医科大学之一。他还看重,广西医科大学在鼻咽癌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步,将广西的防治率从47.7%提高到60%多,并在多个方面保持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同步。

  有“诺贝尔奖策源地”之称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较早地进行了甲基化研究并取得了成效,黄光武得知后,立即派人去学,并将技术加以改良。现在广西医科大学进行鼻咽癌DNA检测达到了两个半细胞的灵敏度。这意味着,只要从鼻咽部提取两个半以上的细胞,就可以诊断出是否患有鼻咽癌。当印尼的留学生前去瑞典求学这项技术时,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胡立夫教授对他们说:“其实你们不用老远到欧洲来,只要去中国的广西医科大学就行,他们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超过我们了。”

  2005年12月,受党组织委托,黄光武接任广西医科大学校长,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外联等工作的同时,他依然工作在第一线,坚持出诊、查房,还亲自给一些病人动手术,收集第一手病源资料······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