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西部12省市区的1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的测算排名。武鸣县能够连续10年入选,是对我们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肯定。然而,10年来,武鸣虽跻身百强之列,但排名并不理想。提出建设“更高水平”西部强县目标,就是要求武鸣县在继续入选“百强”的同时,县域经济实力上大提升,综合排名更靠前,人民生活更幸福。
“十二五”时期,是武鸣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壮二强一提三”这一战略目标,把提高人民福祉作为重要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效凝聚起全民力量,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西部强县等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年磨剑显锋芒,百尺竿头铸辉煌。我们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再创武鸣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
——武鸣县委书记黄国健感言
武鸣县紧紧围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新武鸣”目标,按照“壮大第二产业,做强第一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功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路子,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西部强县征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比2005年增加92.1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收入8.75亿元,年均增长2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30.5亿元,年均增长44.8%。近年来,武鸣县先后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百县林改典型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先进单位、广西特色畜牧业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武鸣县又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之一,连续10次获此殊荣。
加快新型工业化
挺起经济新脊梁
武鸣县积极实施工业经济大会战,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培植壮大建材、制药、机械制造、纸塑包装、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同时,以伊岭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瞄准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产出高、污染少的方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北部湾以及东盟等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2010年,县本级工业产值127.68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4.7∶29.0∶26.3调整为31.2∶47.7∶21.1,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武鸣县还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争创名优产品,增强工业主导地位。近年来,成功引进国内水泥生产十强企业——浙江红狮集团,中央企业——保利集团和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等强优企业,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8亿元;累计合同引资134.6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31.2%;累计实际到位内资72.7亿元,年均增长3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94万美元,年均增长32%。
“十二五”时期,武鸣将依托良好区位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工业经济打造成推动武鸣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力争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首先,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改造提升建材工业、木薯淀粉等传统产业。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引进和提升新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木薯资源,生产生物质天然气,打造国家级生物质能源核心基地。再次,夯实工业发展平台,把伊岭工业集中区作为集聚项目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推进工业集中区城市化;充分利用平陆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建设成为武鸣县工业集聚的新高地。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打造新型农业强县
武鸣县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全面繁荣,努力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中供水,使农村自来水供水率达到90%以上。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县12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分步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打造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示范村屯。
坚持强基固本战略,以良种良法、先进农业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增产增效。实施超级稻种植推广、木薯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等项目,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技术、农作物“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和间套种技术。培育壮大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率。
注重发展新兴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秋冬种、无公害蔬菜、生态桑园、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实施“双三十亿”工程(养殖业产值30亿元以上、加工产值30亿元以上),不断扩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注重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42%。
“十二五”时期,武鸣将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蔬菜、精品水果、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新型农业强县。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扎实推进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2至3个全国、全区知名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水产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的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中供水,使农村自来水供水率达到90.8%以上,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全面提升第三产业
加快建设“三宜”城市
武鸣县注重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一个“三宜”(宜商、宜居、宜游)城市正扑面而来。
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服务设施。目前,“三农”科技服务网、“12316”三农热线等信息网络覆盖全县,农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全国联网,电子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被列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亿元,年均增长18.9%。
旅游业方面,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并加大宣传力度。伊岭岩风景区与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等景区联合成立“山水画廊——广西德天旅游联盟体”,花花大世界等景区景点知名度不断提高。此外,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农家乐等新兴旅游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县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累计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10.54亿元,年均增长16%。
“十二五”时期,武鸣将利用自身旅游资源结合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旅游资源资本化运作,使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一极。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业,鼓励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乐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星级宾馆、酒店商住一体化项目,提高举办大型活动的承载能力。同时,推动商贸物流业齐头发展。加快五海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步伐,不断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商品专业市场,建成一批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集散中心。
紧紧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把武鸣列为中等城市的契机,以争创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修编城镇规划。大力实施“东拓西联、完善城北、重点向南”战略,全力推进县城建设,不断拉开县城框架,扩大县城区域面积,实现与南宁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市建设“1236”工程,完成南宁至武鸣城市大道、县城主要河段堤路园工程等一批重大市政项目。建成武鸣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县城城区公用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全。继续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对各镇的市容市貌进行美化、亮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统筹协调社会发展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近年来,武鸣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县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5.1%,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减少贫困人口2.5万。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全县空气质量保持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标准,建造农村沼气池10.8万座,户用沼气池拥有量全区第一。完成28家淀粉、酒精等高污染企业的环保设施改造。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十二五”时期,武鸣将在做大做强经济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乡贫困家庭住房问题,让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126”教育强县战略,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建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此外,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让人民群众在文明诚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中安心、幸福地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