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中师范大学87届的优秀毕业生,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但是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22年来,他“蜗居”山乡中学,教书育人,任劳任怨,赢得学生的爱戴;22年来,他先后为学生垫付学费10多万元,相当于他工资的一半……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被人们盛赞为“大别山师魂”。
义无反顾“蜗居”贫困山区
5月14日下午,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遇。在湖北蕲春县北部山区狮子镇郝子堡村,风雨夹杂着泥浆直扑背靠山坡的一栋土坯房。顷刻间,4间房屋进水,危急时刻一家人连忙逃至屋外。而这一家的“顶梁柱”,47岁的汪金权此时正在30公里之外的课堂上,悉心辅导高三的学生备战高考。
汪金权祖祖辈辈生活在蕲北山区,在勤爬苦做的艰难岁月里,他第一个从这里跳出了“农门”,走出了大山。1987年,他以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之誉,分配到有“中国高中教育一面旗帜”之称的黄冈中学任教。
毕业后,汪金权回母校蕲春县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位于蕲春县北部,与安徽交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顾老师叹息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
顾老师当时以为汪金权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他就真的回到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中学里,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
20多年来,汪金权一直“蜗居”在学校一套没有装修的毛坯房里,客厅里只有一张旧木方桌,几条木凳子。两个房间,除了木板床,就是几张板凳和木板垒起的两个书架,架子上满是书。房里没有衣柜,装衣服的只是两个木箱子。
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还是汪金权向学校租借的。他还长期让生活困难的学生与他同住,多的时候,这套房间里住了8个学生,现在还住着4个。
汪金权是学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子的人。他的70多岁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和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他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是他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同村里外出的打工族早已陆续建起了楼房,即使在家务农的乡亲也先后盖起了新居,而汪家住的依然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
现任黄石七中校长的叶甲友是汪金权当年的中文系校友。他回忆说,毕业后,同学们一直都没有汪金权的消息,直到2005年,他得知汪金权在蕲春四中任教,特意前往看望。看到他四十几岁的人已是满头白发,形神消瘦,叶甲友很辛酸,但是老汪一点也不在意。只是得知七中的宏志班可以帮扶贫困学生时,他一再请求叶甲友,能不能每年帮助安排几名贫困孩子进去读书。
当年的同班同学,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在大学任教,当上教授。看到老汪的现状,很多校友都想伸手援助,有人提出给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月薪可高达1万元。老汪没答应:我走了,四中的孩子们怎么办?
“凭他的资历、能力和声望,老汪有许多机会、许多途径可以改变自身命运,可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叶甲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