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60年 省长访谈 -- 访谈实录

万庆良:转型升级增优势 粤台交流合作明天会更好

时间:2009-09-22 13: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资料图片)

  中国台湾网9月22日广州消息 广东,曾经是台商最早集中登陆投资的大本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兴起,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呼声,又是最早从这里传来。

  二十多年来,台商在广东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开拓与调整,已是“根深叶茂”。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他们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正在酝酿新的转型浪潮,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在国庆六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台湾网记者专访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为两岸网友畅谈粤台交流与合作的灿烂过往以及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广东在与台湾的交流交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珠三角也成为台商最早进驻和最为青睐的投资区,请介绍一下目前粤台两地经贸交流合作的情况。

  万庆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广东省就发挥毗邻港澳、改革开放等优势,大力引进台资。截至今年上半年,来广东投资建厂的台企累计共23013家,合同利用台资累计达51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累计435亿美元,投资领域遍及电子、化工、五金、纺织、制鞋等行业,而且多采取独资形式,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益明显,总体上出现“根深叶茂”的发展态势。

  广东佛山、湛江两个农业合作实验区分别于2006年4月和5月成立。目前这两个实验区分别进驻台企92家和81家,涉及水果、花卉、水产养殖、饲料加工等多个领域。2008年2月和12月,珠海金湾和汕头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又分别成立,台商投资领域进一步延伸至农业。截至2008年,广东共召开了八届粤台经贸技术交流会,粤台贸易额年均300多亿美元,台湾从中获得的顺差累计达300多亿美元。

  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法律和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粤台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记者: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广东省长期居住的台商台胞人数与日俱增,有些台商台胞甚至称广东为“第二故乡”。您认为,是哪些因素让台胞们把广东看做“第二故乡”?

  万庆良:我们很高兴有的台商台胞把广东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粤台两地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缘相承。人缘上,据不完全统计,祖籍广东的台胞有400多万。广东有两个县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梅州的蕉岭县现有人口23万,在台乡亲约50万;汕头的南澳县,现有人口8万,在台乡亲超过10万,在台乡亲均超过现有人口。他们中的翘楚如丘逢甲、罗福星等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地缘上,广东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汕头距澎湖县只有97海里,潮州港距高雄只有186海里。文缘上,岭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相近:广东潮汕话属闽南语系,台湾的客家话传承原汁原味;饮食文化、妈祖和三山国王信仰相近或相同……这些客观条件,都让台湾同胞对广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台商台胞在广东生活学习情况的高度重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粤经商的台胞很多都是举家迁来,为了解决台胞学龄子女读书的问题,广东在2000年设立大陆首家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让台商子弟在投资地接受自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育,解了台商的后顾之忧。广东省高等院校都开放了招收台生,据统计,2008年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省内高校共招收了1522名台生,前来广东名校就读的台生也越来越多。此外,广东省共成立了19个台商协会,为台商与政府、台商与台商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记者:广东口岸众多,您刚刚又提到广东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粤台两地人员往来想必也是频繁热络,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粤台两地交流交往的情况。

  万庆良:在两岸人员交流交往方面,口岸众多的广东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每年通过广东口岸进出境的台胞超过300万人次。2005年两岸正式启动台商春节包机,到现在两岸包机常态化,广州、深圳成为两岸空中直航的重要航点。两岸启动海上直航后,广东有12个港口成为航点,是大陆航点最多的省份。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短短一年,广东居民赴台团组达2261个,6万多人次,占整个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六分之一。

  由于粤台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多,两地的经贸文化教育交流活跃。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2008年,广东赴台交流、考察的团组超过4000批次3万多人次。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5所高校与台湾义守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互派交换生。粤台高教论坛、南澳论坛、台湾客家学子体验祖国河川之美夏令营等粤台交流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今年10月12日至14日,“世界客都”梅州将举办首届世界客商大会,届时将有许多岛内台商参加。10月14日至30日,广东将在台湾举办“三山国王祖庙神像赴台会香”主题活动,经贸、文化、民间信仰等内容汇聚其中。

  今年8月初,台湾中南部遭受 “莫拉克” 台风肆虐,损失惨重。广东各界心系台湾同胞,踊跃捐钱捐物,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粤台资企业经营状况备受关注,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广东省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帮助台企解决经营困难?

  万庆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首当其冲,台资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帮扶台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围绕“三促进一保持”的中心任务、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轴,相继出台了《广东省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提出9个方面30项措施,包括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在财政支援、税费减免等多方面对台资企业予以扶持;出台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实施多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我们还制订了《新形势下加强粤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意见》,就新形势下加强粤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就稳定和发展现有台资企业、大力推进粤台产业交流与合作、优化台资企业区域布局、创新粤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融资难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帮助台资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广东省台办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和深圳分行、华夏银行广州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广州办事处、中国信保广东省分行合作搭建了台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台企提供金融服务。

  2008年,各合作银行向我省台资企业实际发放贷款21亿元人民币、5500万美元,授信额度近5亿元人民币,并为30家台资企业承保8亿美元。2009年,召集了由中行、工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和台商代表参与的“银企见面会”,让台资企业与银行共聚一堂,探讨帮扶台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转型升级、解决融资困难的对策;搭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辅导平台,引入台湾电电公会、生产力中心、金属研究中心等机构,为台资企业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台资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辅导,促进在粤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目前,这些机构已有效开展为台资企业的服务。

  广东省还专门搭建了台资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切实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涉法问题,给台资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成立广东省台资企业律师服务团,为保障台资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

  广东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台资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高交会、电博会等展会,协助企业抢抓订单拓展市场。广东省政府于今年6月18日至20日在台资企业集聚的东莞市举办“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为包括台资在内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搭建平台。

  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今年二季度以来,在广东投资的台资企业经营渐趋稳定,订单有所增加,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部分指标止跌回升,回暖迹象逐渐明显,呈现出企稳向好的总体态势。下一步,广东还将继续跟踪,做好服务工作。

  广东与台湾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粤台交流与合作也十分频密。我对粤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我相信粤台交流合作的明天会更好!(广东台办/李桂英 张弛)

 

 

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在“广东易发网”运行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资料图片)



  万庆良简历:

 

  万庆良,男,汉族,1964年2月生,广东五华人,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
  1981-1984年 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
  1984-1985年 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团总支书记
  1985-1991年 梅县地委讲师团教员,地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其间:1989.03-   1991.01挂任平远县石正镇委副书记)
  1991-1992年 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1992-1993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
  1993-1994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4-1996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讲师团团长(其间:1994.09-1995.07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96-1997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94.09-1997.01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5.10-1997.11挂任蕉岭县委副书记)
  1997-1998年 蕉岭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县委书记
  1998-2000年 梅州市委常委、蕉岭县委书记
  2000-2003年 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2003-2004年 揭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2004-2005年 揭阳市委书记
  2005-     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03-2006.06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8年1月当选广东省副省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
 
  分工:分管外经贸、口岸、旅游、侨务、外事、粤港澳合作、对台工作。

编辑:宿静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