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国盛在于民生。
“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5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会保障的支出从2006年的2010.02亿元提高到2010年预算安排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2006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10年预算安排1389.18亿元,高达10倍;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经济企稳回升的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5%以内的控制目标。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2006年末为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