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跳出“发展悖论”的陷阱

时间:2011-06-16 15: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

  纵观一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连续保持10年、20年、30年增长的国家有若干。按照年增长7%以上的速度,上个世纪后50年,第一个10年保持增长的,有40多个经济体。但到了第三个10年,就寥寥无几、只有5个了。能继续走好“第四个10年”的经济体,几乎还没有。可以说是“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高处不胜寒”。

  当然也有特例。一是新加坡,曾经保持了“第四个10年”的连续增长。但新加坡显然与中国具有完全不可比的内外部条件,且二者的经济规模也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还有一特例是英国,也曾保持了“第四个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连续增长。但众所周知,当年英国连续增长的支撑,是“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各地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且不仅英国,近代西方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大都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仇恨和冲突。中国的发展,必须避免也不可能再走西方之路,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其基础一度是以“陆权”政治为核心权力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作为欧亚大陆之间联系纽带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来不靠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的历史写照。今天的中国,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市场大国”。中国能走好“第四个10年”的奥秘、源泉和动力,尽在这“市场大国”之中。随着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懈努力,还将逐步由巨大的“世界工厂”,转变为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二

  从基本面上看,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和快速发展,由于生产要素成本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逼着企业重视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成本昂贵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作为支撑,才能确保冲销成本、有利可图,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市场需求越大、企业产量越大,科技创新的单位成本分摊率就越低。而中国的市场、产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好的,支撑昂贵成本研发的产业规模,正在形成和持续增长之中。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变化了,“一部分人没活儿干,一部分活儿没人干”的现象又会出现。怎么办?许多经济体不能继续走好第三个、第四个10年的重要原因,大都是因为陷入了这种“发展悖论”的陷阱:在生产要素成本拉动下,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导致大量劳动力过剩,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最基本的问题,是还在土地上的农民怎么生产生活,和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怎么生产生活的问题,这就更需要解决好“一部分人没活儿干,一部分活儿没人干”的问题。能否破解这个悖论,走出这个陷阱,是中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走好“第四个10年”的一个关键。

  三

  正是从中国“市场大国”的实际出发,至少已经展示了两条清晰的路径,可以确保中国经济破解这个悖论,走出这个陷阱。

  一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市场的内部活力,来自不断扩大的内需。我们必须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扩大消费中,不仅包括扩大商品消费,也包括扩大服务性消费。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使经济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美国作为发达的经济体,其消费占GDP的71%。在其消费中,商品消费只占25%,服务性消费占75%。而我国这两个比例正好是倒过来的。可见,这个领域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增的若干消费,为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空间,如网络游戏、名牌需求、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旅游探险等等。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部分服务切割外移,使原本是制造业的内部环节独立出去。生产企业向两头延伸,即前头——着力加强产前的研发设计,后头——着力加强产后的营销网络与售后服务。这样两头一加强,两头翘起来,生产环节作为中间的一段,整个生产过程立刻就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效益,就像拉出了一条“微笑曲线”。

  而“微笑曲线”还会催生出一个“微笑产业”——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如教育、医卫、餐饮、家政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容纳和消化大批劳动力,大大缓解“一部分人没活儿干,一部分活儿没人干”的现象,使多数人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十二五”规划凸显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改善民生,将增长动力由现在的以投资、出口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内需为中心,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必然为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是大力推进西部开发。过去闹革命,可以“西方不亮东方亮”;今天搞建设,则可以“亮了东方亮西方”。由于存在着人均收入上的差距,东部和西部的市场需求呈阶梯状。因为不同收入水平的主流需求有所不同,如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曾出现过对百元产品(如服装、小家电)、千元产品(如大家电)、万元产品(如计算机、旅游)、10万元产品(如汽车)、N万元产品(如住宅)的阶段性大规模需求,从而培育出相应的产业。这些产业因巨大的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形成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及需求高潮的退去,其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市场。东部和西部的市场需求呈阶梯状,正好提供了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会。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梯度需求,使产业发展中的这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成为可能。

  “十二五”规划已经作出部署,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仅列举以上两条,我们就可以有信心地说,中国经济能够再创奇迹,走好“第四个10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无论“三十”、“四十”,都是中华民族的吉祥数。“十二五”规划已经显示了我们整体的清醒与“不惑”。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这个规划得以全面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促进科学发展。

  中国能一路走好,世界正拭目以待。

编辑:王新妍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