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丛峰、赵晓辉、崔静)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呼之欲出,“大部门体制”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政府职能如何转变?人员增减如何处理?百姓生活将受何种影响?两会期间,来自成都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进行了3年的“大部门体制”的探索实践。
分割交叉体制非改不可
突破起于细节。2004年初,成都大学一位教授给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开通一路到郊区十陵镇的公交车。因为随着城市发展,成都大学已迁至十陵镇,全校14万师生面临“进城难”。
然而,开通一路公交车这事竟然拖了18个月。因为按当时的管理体制,城市公用局负责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是“管城里头”的;交通局负责长途客运和县(区)市之间的出租客运,是“管城外头”的。结果是,城里的车开不出来,城外的车开不进去;有车的部门建不了站台,有站台的部门管不了车。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锦江流入成都后,分别为水利局、市容环卫局、市政公用局、国土局和府南河管委会等五个部门管理。一年夏天,突降暴雨,河边一条道路的下穿隧道被淹没,几天水都没抽出去。原因很简单,平时多头管水,遇到突发事件,没人牵头负责,不肯出钱、出人、出力,耽误了时间。
大熊猫保护归林业局。一到冬天,成都周边山区经常发现病饿的大熊猫,虽然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近在咫尺,但由于另归其他部门管理,林业部门往往要舍近求远,将大熊猫送往较远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这些事情暴露出传统管理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这就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现象。”
农林水和交通成“突破口”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把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农、林、水和交通当作了“突破口”。从2005年初起,成都市开始了一系列的机构撤并:撤销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农业委员会;撤销林业局和城市园林管理局,组建林业和园林局;组建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撤销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交通委员会……
按成都市的改革思路,这些新组建的大部门,并不仅仅是改个名称,而是在对部门职能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把职能和管理范围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部门合并,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快办事。
“这些大部门,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大权独揽,而是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葛红林代表说,这种“大农业”“大林业”“大水务”“大交通”的新格局,可以理顺关系、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以新组建的水务局为例,它将对成都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河道、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所有涉水事务实行城乡统一管理,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
交通委员会则总揽负责全市城乡的公路、水路、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既管城又管乡,既管规划又管协调,打破了交通各自为政、多头执法、责任推诿的局面。
“一盘棋”管理机制成效初显
2006年初,一场大雾突袭成都。高速公路关闭,多条铁路支线也停开。60多万旅客涌入成都各大汽车站,情绪不安,形势紧急。
新组建的成都市交委马上从公交公司抽调100辆公交车投入短途客运,再把短途上的中高档车抽出加强长途客运;请公安交警部门配合,为载满旅客的长途客车开道。十几个小时之内,便化解了这一春运期间的大难题。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就麻烦了,要协调几个部门,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行。”葛红林代表说。
机构改革还带来工作创新。成都市农委成立后,集中以前分散于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成立了一家政策性的农业担保投资公司,以4亿元投入撬动100多亿元金融资金注入农业现代化生产。
“过去,野生大熊猫归林业局管,圈养大熊猫归园林局管,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想放到野外去都不可想象。现在这些都实现了。”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说。
当然,在构建“大部门体制”的探索中,成都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一些市级部门被撤并,而上级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变化,出现了“上下不对口”的情况,常常一个部门要面对上级单位的七八个部门。同时,由于多个部门整合,领导职位有限,一些“多出来”的干部也有意见。
为使改革和探索顺利进行,成都市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先把部门整合进来,工作干起来,富余人员暂时随职能走。在不突破编制的前提下,慢慢通过考核逐步消化;第二步,处级干部按照核定的职数,通过考核竞争上岗;第三步,局级干部年龄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线,或调整充实到其他部门。
“政府机构改革应该自上而下,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必将进一步推进各地大部门体制的改革实践。”葛红林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