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月球探测-第二次探月高潮

时间:2010-09-30 12:22   来源:《太空探索》

夭折的日本“月球”A计划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半人马座上面级成功撞月

  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

  欧洲尝试新技术

  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一号”被发射送入太空。经过14个月的飞行,它于2004年11月15日抵达月球上空的近月轨道。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打算在2012至2013年间,实施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探月项目“月球探索轨道器”。这一探月项目获得成功的话,德国还将派出飞船赴月球搜集月球的岩石样本。

  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已宣布要面向工业界招标,对准备在2014年发射的“月光”(全称为“月球轻型内部与通信实验”)探测任务进行为期9个月的A阶段研究。

  日本探月愈挫愈勇

  1991年,日本启动“月球”A计划,主要内容是在1995年发射“月球”A探月器。

  1996年,日本提出了建造永久月球基地的计划。根据计划,2005年~2015年将主要完成月球的探测和技术开发并投入实际运行;2015~2025年,将完成月球资源利用技术的积累;2025年将着手建立以月面为据点的月球空间活动站。

  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月亮女神)号顺利发射升空,同年10月5日,“辉夜姬”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日本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

  中国即将发射嫦娥二号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千米的环月工作轨道。

  2009年3月1日 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以撞月方式结束了其使命。

  由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将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计划于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发射。”嫦娥二号”有望采取软着陆的方式降落月球,来验证轨道控制等相关技术。嫦娥二号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将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比嫦娥一号高出许多,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的则达到了10米。

  印度探月目标是载人

  2008年10月22日,印度“月船”1号由“极轨卫星运载器”C2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发射升空,卫星于2008年11月12日进入距月面100千米的最终工作轨道。撞月装置于2天后对月面实施了撞击。

  印度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船”2很可能在2013年前发射。“月船”2探测器载有无人月球漫游车,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

  印度2009年公布了“登月计划”,该方案显示印度将于2015年实现载人航天器登月计划,并最晚于2020年实现航天员月球漫步。

  美国探月趋于理性

  2009年6月18日 美国航宇局成功发射了“月球侦察轨道器”(LRO)和“月坑观测与探测卫星”(LCROSS),用于对月面进行测绘,并寻找水冰。这是NASA自1998年发射“勘月者”探测器以来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器。一次向月球发射两个探测器是此前从未有过的。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是指美国在2004年1月时任总统布什发布“新太空探索计划”即研制下一代航天器、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等计划内容后,美国航宇局于2006年12月所发布的,其核心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并以此为跳板,为登陆火星乃至探索更遥远的太空做准备。

  俄罗斯月球情结更深

  俄拟在2015年后建立一座全自动化的无人月球基地,在此之前拟开展4项探月任务。

  “月球-全球”1定于2012年由联盟2型火箭发射,重120千克,用于研究月球内部构造和寻找月球矿产资源。也准备在2012年发射的“月球-全球”2将是一个携带漫游车的着陆探测器,其着陆器可能成为“国际月球网”的一部分。另两项任务称为“月球-土壤”,其中2014年发射的探测器将由轨道器和着陆器组成,着陆器将携带一辆能开展现场土壤分析的漫游车;2015年发射的第二个着陆器将带有用于送回样品的上升级。

  “月球-全球”和“月球-土壤”探测任务完成后建设的自动化月球基地将由一座太阳能电站、几座通信与科学实验用着陆器站、一辆远程科研漫游车、一个着陆与发射场区和一颗轨道卫星构成。

  韩国也不甘落后

  韩国政府制定了长期推进宇宙探测计划的目标,其内容包括:到2020年开发出月球轨道探测器;到2025年开发出月球着陆探测器等。(摘自《太空探索》2010年第5期)

编辑:徐维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