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探月工程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启示

时间:2010-11-30 15:30   来源:学习时报

  通过对绕月探测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对它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运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必将产生新的认识。

  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使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从技术创新角度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嫦娥”一号、二号卫星的成功研制。“嫦娥”探月卫星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也是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系统。“嫦娥”一号、二号卫星与国外2000年以后已经发射和将要发射的环月探测卫星相比,我国卫星的发射质量与干重的比例、载荷与干重比、能源系统和工程寿命等指标,达到了国际上同类水平;制导、导航与控制能力和精度,深空大天线支持条件下的远距离测控精度以及热控水平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对绕月卫星进入深空后测控技术的掌握。作为我国首次对地球以外宇宙天体的探测,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测控技术的创新和测控能力的跃升。

  月球探测工程首次和第二飞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测控领域掌握了地月转移轨道控制、月球卫星精密定轨、大时延多模态下卫星状态监视与控制、多体制联合测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了远距离测控、高精度测量等重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国内航天测控网、天文观测网和欧洲空间局测控网的无缝链接,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航天测控能力有了新的跨越。

  三是研制建设绕月探测工程的地面应用系统。这是涉及最多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及其他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承担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工作,需要攻克的难关是,如何接收到“嫦娥”一号、二号卫星的探测数据。因为,月球和“嫦娥”一号、二号卫星距离地球有40万公里之遥,普通地面站天线接收不到“嫦娥”一号、二号卫星的信号,必须研制新的大口径天线和高灵敏数据接收系统。研制40米以上的大口径天线,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作为第一个深空探测地面应用系统,既涉及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无线电通信、信号处理、网络通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高新技术,也与天体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空间科学等基础科学密切相关。逐渐确立了我国月球科学研究的基础体系和探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建成了月球和深空探测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科学研究基地,保障了月球探测科学数据的可靠接收、正确解译和深化研究。

  四是绕月探测工程科学目标的完整完美实现。对于任何一个大的科学系统工程来说,科学目标既是源头,也是最终的“试金石”。“嫦娥一号”在绕月一年时间内携带精心设计的8种有效载荷,围绕四大科学目标,从200公里的上空对月球进行科学考察。完成四大科学任务:探测月面地形地貌,获取全月球立体图;探测月球表面的元素和矿物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这些需要全国相关科学家数年合力攻关,才能拿出精确的科研成果。说它难度很大,如其中的微波探测月壤特性,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是更无可以借鉴的创新。又如探测地月空间环境,任何一个航天器到了新的星球,必然要了解所处空间的未知环境,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对“嫦娥二号”卫星来讲,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验证100公里乘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以及验证大幅提高的数据传输能力;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所以,圆满完成相关科学目标和任务,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及其他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关系绕月探测工程始终在坚持自主创新、打造“中华牌”工程方面下工夫,其自主创新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技术牵引和带动作用。栾恩杰院士曾经指出,“从探月工程的技术牵引和带动作用来看,首先它可以带动运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其次,我们现有的测发控系统是针对近地轨道飞行器的,深空测控网还未建设起来,探月工程的实施必将带动中国深空测控网的发展。因为,与近地观测卫星相比,月球卫星的技术难点和工作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新的技术需求,从而带动卫星平台和轨道器技术的发展。此外,月球探测还将为建立天文观测提供新平台,推动中国天文观测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太空轨道器作为天文观测的基地(如著名的哈勃望远镜),推动天文学的发展。美国就是利用航天器来探测深空、外太空的状态,探求人类的起源,探索宇宙奥妙的。”

  组织实施绕月工程是新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整个研制过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方针,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时代完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应该也必须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服务。绕月探测工程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而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取得重大科技工程圆满成功的有力保障。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宇宙天体的直接探测,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面对这一全新领域,预见今后十几年内,世界范围内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必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航天技术还有可能发生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届时某个突破性的、革命性的成果,往往带来航天事业更多巨大的变化,因此要科学预见,密切关注,紧紧跟踪,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统筹与协同配合、优化资源配置与科学整合力量的关系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复杂、协作范围广,是“万人一颗星”。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任务和二号卫星的有效运行,世人对探月二、三期管理模式及其机制怎样继承、创新和发展,怎样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实施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重大工程机制创新,怎样使科学目标通过工程实施变成现实的科研成果等等,都抱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大科技工程管理学,探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在新形势下对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工程的启示时,必须稳妥处理好发挥一期管理体系特色及作用与二期管理模式及机制创新的关系。

  绕月工程实践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是不是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和深化升华。回答是肯定的。绕月探测工程建立健全了从最高管理层、协调层,到五大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直到根植于班组的全面管理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确认识和处理体制机制创新同发挥现有技术、人才、企业作用的关系,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同市场机制的关系 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我国现阶段搞重大科技专项,必须要搞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必然也必须要搞体制机制创新,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同市场机制的关系。搞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本身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都必须遵循航天产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规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同市场机制的关系。

  从“嫦娥二号”的组织实施看,作为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应当更多地立足于培育国防科研基础能力、重大科技专项研制能力和持久创新活力。这里虽然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破解,但核心问题还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现有企业、科研单位的关系问题。

  对于如何提升政府和社会的主导或推动能力,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完善引导激励和评价机制。搞重大科技专项,必然需要科技创新,而企业创新是要有效益的,这两者关系如何处理,一直是难题。所以对搞重大专项工程的科技创新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设奖、拿奖上。要进一步从机制和制度上完善政府机构和社会机构引导重大工程科技创新,激励重大专项科技创新,正确地评价重大专项科技创新。

  正确认识和处理统揽全局同健全协调配合机制的关系站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上,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揽全局同健全协调配合机制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及与军队的关系,加强横向协调。根据不同的重大科技工程的特点,参照矩阵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适合专项工程要求的统一的协调配合机构和机制。通过职责清晰的协调配合机制和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整个工程紧张有序、系统协调地推进。同时,加大保障力度,强化工程领导小组、工程两总系统和工程中心的管理、协调和保障能力。切实做到统筹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健全完善一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统筹安排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和预研;统筹掌握工程实施的经费;统筹管理工程所需的研制场地和试验场地;统筹集中全国资源力量,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统筹开展国际合作。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