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守望星空 领航使命

时间:2010-12-27 15:37   来源:人民日报

——总装某基地以学习推进部队科学发展纪实

 

  如果说,场景壮观的航天发射是航天活动的序幕,那么“无声无息”的航天测控就是正剧。

  如果航天器是 “太空风筝”,那么看不见的“风筝线”就攥在航天测控人手中。

  担负航天器测控、回收和在轨长期管理任务的总装某基地官兵是一群典型的航天测控人,他们眼中还有一根特殊的引线。

  该基地党委中心组学习就是这根特殊的引线:一端连着党的创新理论和前沿新知,一端连着党委决策和部队建设全局。

  巡天之路始于学习

  嫦娥成功奔月,神舟顺利往返,“中国星”更加璀璨。基地取得的航天测控成就让世人瞩目。

  前不久,在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上,基地原政治委员张胜勤第一个发言,介绍运用“三位一体”提高学习质量的经验。经过探索形成的专题学习、课题研究、主题教育“三位一体”路子,有效提高了党委中心组学习质量,也让部队迈上科学发展的通途。

  “三位一体”的背后,有着一个关键词:学习。近5年来基地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中,20多个专题个个紧贴党的创新理论或高新技术前沿。中心组成员每人每年都承担一到两个重大课题,直接为党委科学决策服务。每年开展一至两次主题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静谧深远的美丽太空,其实并不平静。美、俄接连抛出太空政策“白皮书”,重视深空领域;日、印等国雄心勃勃,航天举动频频。

  基地党委冷静分析形势,坚定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踏准国家航天腾飞的节奏,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牵引基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航天测控基地。

  “党的创新理论是前进的航标灯。理论素养不过硬,发展坐标的基点就标不准。”张胜勤说。

  为深化学习效果,基地先后邀请军内外专家学者,就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发展战略、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等授课辅导,引导大家在思辨中明是非,在解析中把方向。

  涉猎最新的,补足急需的。“世界航天发展前沿”、“空间竞争现状与趋势”、“国家航天发展战略与航天测控”,围绕“基地怎么建、测控怎么干”,中心组连续设置多个学习专题,请航天专家讲解航天前沿知识、介绍国外航天发展最新动态。学习过程中逐步“托出”基地建设发展的大思路。

  “中心组成员不仅要当好祖国星空的守望者,还要当好官兵履行使命的领航员。”基地原司令员董德义说。

  今年11月25日,在基地精测妙控下,“中星20A”卫星成功定轨。当基地官兵还沉浸在成功喜悦中,党委中心组成员已经集结,议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分析未来国家航天测控需求,查找基地测控能力建设的不足。

  探求新知中抢占发展高地

  今年4月,美国“X37B”空天飞机发射升空,引来全世界密切关注的目光。

  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的重要力量,拱卫国家利益的太空高边疆,基地首当其冲,任务艰巨。中心组就太空安全与国家利益组织专题学习,认识进一步加深:“太空是国家利益最后的高地,航天测控维系民族前途、国家命运。”

  坚持自主创新,抢占航天测控科技制高点。围绕“深空探测、空间交会对接”等事关国家航天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技术,中心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近5年来,他们领衔科技攻关累计26项,12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探月工程启动之初,困难重重,中心组成员带领技术专家精心组织了“深空探测”专题学习,先后攻克“嫦娥一号”任务5项重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受到孙家栋院士等专家高度肯定。

  飞船返回舱落地时受地表风力多种因素影响,落点精确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之一。“神舟”飞船前几次飞行任务,基地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逐渐控制到10公里以内,相对于返回舱上万多公里航程来说,误差并不大。“神舟五号”任务时,落点预报精度已被缩小到1公里,创造了搜救直升机与飞船返回舱同时落地的航天佳绩。“神舟七号”任务中,中心组成员带领科技人员,开发出预报精度更高的方案,创造了返回舱落点预报结果与实测差仅374米的新纪录。

  卫星小型化、空间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深空探测日趋活跃……国际航天发展的每一个最新动向,都被党委中心组紧紧地锁定,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他们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课题研究,携手科技干部先后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填补了20余项国内空白,基地综合测控能力有了质的跃升。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基地紧急启动卫星应急响应模式,调集10多颗卫星,严密监控灾情,及时提供气象、通信、导航等保障,为灾区人民开辟生命通道。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亚丁湾护航,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基地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援。

  截至今年11月底,基地已圆满完成200多次重大航天测控任务,精心管理着我国数十颗卫星,保持着100%的任务成功率。

  在学习研究中破题解题

  在学习研究中破题解题,是基地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中心组组织的几十项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都成为了党委决策的科学依据。

  航天测控涉及几十个主干学科、数百个专业、几千个岗位,基地测控站点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区,部队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近年来,基地高密度试验任务与测控资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基地既在官兵素质上做“加法”,又在资源管理上做“减法”。人才是兴军之本。基地连续几年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点课题,摸索了“名校培养、名师帮带、任务历练”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基地已顺利实现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新老更替。

  同时,中心组按照测控通信、搜救回收等系统的建设要求,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2008年,基地构建了符合国军标9000要求、具有基地特色的试验质量管理体系。又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胆创新试验任务组织管理,测控设备跟踪不同卫星的状态切换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5分钟。

  科学管理出战斗力。2008年10月,在15天内,基地组织了“中星6B”等3箭5星实时测控任务,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测控新纪录。今年国庆前后,不到50天里,基地圆满完成了“遥感十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等4箭7星实时测控任务。

  解除官兵后顾之忧,是中心组始终关注、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地在福建厦门、山东青岛、海南三亚等地的经济适用住房也正加紧建设,以解决边疆团站官兵婚姻、安家等问题。基地后勤部领导介绍说,近5年基地投入数千万元,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虽然我人在边疆,但基地在西安给建了100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这下子家人有了落脚处,孩子教育不用愁了。”在西部边陲喀什测控站工作12年的许胜杰说。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