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岑拯:火箭“长征”创纪录

时间:2010-12-31 10:2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早在2000年4月,中新社曾编发《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创世界第一》的消息,报道称1997年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连续三年百分之百的发射成功率向世界证明了长征火箭的可靠性。历经54年发展,今日中国的运载火箭研制技术与能力在世界上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让我们跟随“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一起来探寻、梳理中国运载火箭的“长征”之路。

  航天领域的每一项进展,都离不开火箭发射这“第一棒”。早在2000年4月,中新社曾编发《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创世界第一》的消息,报道称1997年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成功发射15次,以连续三年百分之百的发射成功率向世界证明了长征火箭的可靠性。

  10年后,2010年国庆之夜,“嫦娥二号”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助推下,顺利飞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指定轨道,成为中国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远的高度!

  历经54年发展,中国的运载火箭研制技术与能力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世界上到底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让我们跟随“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一起来探寻、梳理中国“神箭”的“长征”之路。

  中国航天史上第131次发射

  岑拯的工作单位,是坐落在北京南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里被誉为“中国神箭的发源地”,是国资委下辖特大型央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第一分院,系统内常简称“一院”。1989年,岑拯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一院,起初,在一部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后来,被抽调到总体组,并担任总体组组长,先后任室主任、副总师,2004年出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

  岑拯担任总指挥后,执行的第一发发射任务就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2004年9月,长三甲遥九火箭进入靶场,在进行地面测试的第3天,平台突然倒台。如果是正式发射,将是一起箭毁星亡的惨剧。岑拯带领同事们从源头排查,最终发现是设备老化引起电路闭合不严,导致指令错误,致使平台倒台。

  正是在类似这样的一次又一次调试、测试、纠错、评审中,岑拯与同事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日俱增,驾驭火箭的技术与能力也日渐增强。在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后,“嫦娥二号”的发射任务又一次由岑拯和他的团队来承担,岑拯又一次被推上奔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的关键位置。

  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的要求更大,卫星入轨精度要求更高。航天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发射卫星就像一种特殊的“打靶”,力量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推力大了,卫星有可能直接撞上月球;推力小了,卫星又可能与月球擦肩而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航天领导与专家们确定由“长征三号丙”来担当“嫦娥二号”的运载重任。

  自2008年首飞以来,“长征三号丙”已经进行了4次发射,成功率100%。与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相比,“长征三号丙”运载能力由2.6吨提高到了3.8吨,可以将“嫦娥二号”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开辟了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而“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绕地球7天后才飞向月球,如果说“嫦娥一号”是“走步梯”,“嫦娥二号”相当于“坐电梯”一步到位。

  尽管3年前就担任“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顺利完成了“嫦娥一号”的发射,但任务临近,岑拯还是很紧张,他和同事们神经始终绷着,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干我们这一行的,谨慎惯了,似乎都有点强迫症了,哪个环节不亲眼看一看,就总惦记,看了才踏实。”

  “火箭发射的成功,是嫦娥飞天的第一步。”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0余次探月活动成功率仅约为50%,专家分析称多数问题源自火箭。在新中国50余年的航天发展史上,有着航天人无法忘却的痛: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托举着卫星在发射台上准备出征,当人们翘首企盼它首战告捷时,火箭却在起飞后不久就撞在发射场附近的山坡上,星箭俱毁……火海烧掉了火箭和卫星,却烧不掉航天人的梦想,航天史上那些黑色的日子,让航天人深深铭记“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每一次火箭发射,都令电视机前的观众期待而又紧张,对于航天人来说更是如此。“航天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成熟不代表成功,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每一次发射,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准成功,不准失败”、“万无一失,确保成功”、“成功发射,精确入轨”,这些张贴在航天博物馆墙上的航天人出征宣言,早已铭刻在岑拯与同事们的骨髓中。

  “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也是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2010年国庆之夜,在电视机前,我们看到:在“嫦娥二号”卫星升空半小时后,发射环节宣告成功。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的岑拯,和他的团队笑容灿烂,掌声一片。然而,当夜,他们并未狂欢,只是像平常周末一样,来一小罐啤酒,然后回到忙碌的工作常态中。

  从28年到9年的历史跨越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大约600年前的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虽然最终万户因此而殒命,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却使得他被世界公认为“航天始祖”,并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早日实现飞天梦。

  自1956年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至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强不息、集智攻关,在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自此,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虽是后发,但“东方红一号”重达173公斤,比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4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的总和还要重;

  1975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使用低温燃料发动机和第2个掌握发动机高空2次点火技术的国家,从此,中国具备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能力;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商用通信卫星“亚洲一号”,中国从此跻身被欧美航天大国垄断的商业发射市场。令国人自豪的是,长征火箭第一次发射国外卫星,就刷新了以往31颗休斯同类卫星的入轨精度记录;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准确送入浩瀚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3个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

  事实证明,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技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夺取空间优势的核心能力,是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前提,世界上各航天大国都把发展先进的航天运载技术作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的战略部署之一。

  岑拯所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大的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研制出四大系列十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其中,“长征二号F”载人航天火箭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授予“神箭”称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三号甲”火箭被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中国系列运载火箭取名为“长征”,寓意很明显:中国的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与跨越,“长征”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品牌。

  2007年6月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书写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100次太空之旅,这使得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之后第4个实现航天发射过百次的国家。令人骄傲的是,这100次发射中,93次都是成功的。虽然与俄、美等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还不是最多,但发射成功率却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2000年至今,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与同期世界各国相比堪称第一!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100次发射中,从第1次到第50次发射,用了28年的时间,而从第51次到第100次发射,仅用了9年时间!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几年才能生产、发射一发火箭;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也只能生产、发射两三发火箭,而今,我国第150次发射将在未来4年内完成,“十二五”期间,我国火箭发射频率将达到一年15次到25次,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的生产与发射已实现从实验、研制到应用的跨越,进入了产业化时代。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火箭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火箭“长征”路漫漫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100次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说:“这100次发射,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们航天事业的新起点。”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总理的批示是鼓舞,更是鞭策,“50余年来,新中国的火箭生产与发射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长征’之路依然还很漫长。”

  横向来看,中国在火箭发射次数上,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俄罗斯总共发射了3000余次,美国也已发射有2000余次,欧空局的“阿里安”火箭也已发射逾百次。在运载能力上,中国与俄、美等航天强国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俄、美两国已经可以发射航天飞机、空间站了,中国这方面还没有。令国人期待的是,目前正在研制中的中国新一代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这样的运载能力将有望发射大吨位空间站,届时,中国与俄、美等航天强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谈到中国火箭的发展及趋势,浸淫业界20余年,身为一线管理,岑拯有很多的想法与憧憬,“首先一条,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殊行业,火箭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导的关心与领导,离不开院领导的总体规划,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岑拯看来,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以“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为发展目标,逐步实现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形成包括小型、中型、大型运载火箭在内的不同运载级别的新型运载火箭系列,来满足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等多种不同类型有效载荷的发射需要。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的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是火箭改良的一个方向。未来的火箭还将减少对卫星的震动和噪音干扰,让卫星拥有一个舒适的“乘坐”空间。今后,运载火箭还将向部分可回收、部分可重复使用、“一箭多星”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火箭的性价比。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