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1日14时50分,正在绕月飞行的嫦娥二号卫星首次遭遇月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根据计划安排对卫星实施控制,约3个小时后,卫星顺利走出阴影区,顺利通过月食考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说,月食期间,嫦娥二号卫星主要面临三大考验:一是只能靠蓄电池提供能量长时间维持运行。由于地球把太阳光完全遮蔽,卫星无法得到太阳能,必须依靠蓄电池储存的电能长时间为设备供电;二是卫星将长时间遭遇“极寒”。卫星在月食过程中处于阴影中,星上设备必须经受太空零下200余摄氏度的低温环境考验;三是受地球自转、月食发生时刻的影响,卫星经历月食的过程中,国内测控站不能全程跟踪和控制卫星。卫星为经历月食所做的许多工作状态的设置和调整,均由北京中心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将控制指令注入卫星,卫星要无差错地自主执行每一条指令。
面对挑战,北京中心提前缜密设计,制订有效措施。11月30日开始对卫星进行相位调整,即通过调整轨道,每圈改变它的轨道周期约10秒钟,经过20多天的累积,使12月21日月食发生时卫星处于最佳位置,确保其处于阴影区的时长最短。同时,为了降低卫星负载和功耗,节约卫星能源,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的另一大控制是逐步关闭卫星上的CCD相机等“非必需”设备,就像进入“冬眠”状态,只保证核心设备运行,等卫星走出月食环境后再逐步打开星上设备。周建亮说,设备关闭是从20日22时开始的,到21日17时57分卫星走出有效阴影区后,陆续开启设备。另外,北京中心还采取了调整卫星姿态的应对措施,使太阳帆板一直对着太阳,这样就能确保在进入月食之前,卫星蓄电池保持充满状态,而一旦走出月食见到太阳后也能马上进行充电。
周建亮介绍说,由于嫦娥二号卫星进入月食阴影前6小时并不在国内测控站跟踪范围之内,为填补这期间的测控空白,通过国际合作,由欧洲空间局测控站为嫦娥二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保证了卫星在月食前后均能获得有效监测,确保了卫星安全度过月食。(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