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10周年:10年,世界记住博鳌

时间:2011-04-12 16:00   来源:海南日报

  随着论坛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很多人为一睹博鳌而不远万里

  博鳌亚洲论坛10周年观察

  提到博鳌,人们用得最多的句子是: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国际会议中心,每年都会在某一个时间段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焦点……

  这是一个清晰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背后,是随着博鳌亚洲论坛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牢牢地记住了博鳌的名字,不少人为一睹其风采,不远万里而来。

  感知博鳌

  “在博鳌,你可以很惬意地住着,如果你喜欢独处。只要你选对了时间,选对了地方,无尽的海景与岸边或苍茫或妩媚的海滩都仿佛只是为你而设,而你,只需要静静地坐下来,享受她。就如这一刻。博鳌有点人工但还无人的海滩,木椅、草棚、退了颜色的渔船,还有潮声响彻的大海,坐下来,如果手里还有清茶一杯,爽意的海风吹佛之下,眼中心中都是风景,人已自醉。”

  这是摘自天涯博客上阿玲的旅行笔记中的一段。其实,博鳌不仅给阿玲,也给很多人留下了这种美好的印象。多年前,正因为这种印象,海南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大乐城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蒋晓松先生开始了他在博鳌的“创作”,他对博鳌前期的开发建设最终促成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创立和永久落户博鳌。

  2001年2月28日,日本经济新闻社评论员藤村幸义在采访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时第一次接触博鳌。在与海南日报记者同船游览万泉河风光时,他激动地说,博鳌的农田和椰树太美丽了,在日本要想看到田园风光,得从东京驱车2个小时。而要想看到椰树,那就要到更远的更奢侈的地方了。

  博鳌亚洲论坛,让一个日本记者深刻地记住了博鳌,记住了博鳌的田园和椰树。从此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提起博鳌亚洲论坛,提到博鳌,他都会说,那是个拉开窗帘就可以看椰树和田园的地方。

  而美国CNN电视台记者迈可在采访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时,被博鳌的酒店强烈吸引住。他说:“博鳌的酒店真是非常漂亮,如果在北京工作时就知道海南有这样的酒店,一定会更早来此度假的。”

  “选择博鳌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是亚洲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的天作之合。”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中方前首席代表陈锦华给博鳌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

  “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博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未来的日子里,博鳌将会与三亚一样,成为海南的代表和窗口。”日本前首相、博鳌亚洲论坛现任理事长福田康夫非常看好博鳌。

  10年中,博鳌亚洲论坛让每一位来到博鳌的人印象深刻,借助他们的口口相传,博鳌名声远播。

  品读博鳌

  在外闯荡漂泊了许多年,两年前回到博鳌享受清静。琼海籍人士王敏说,只有在博鳌,才能够找回一种久违的心境。这种心境是平和与亲切,是静谧与美丽,是远离纷扰与喧哗。

  王敏说,在博鳌他找到了很多创作元素。于是,他用“捡破烂”的方式,把博鳌人几十年前使用的准备丢弃的生活和生产用具收集回来,放在他发现的一处老房子里。

  他找来博鳌当地的老工匠,用最原始方法把那所老房子修缮了两次,砖瓦还是原来的砖瓦,木头也是原来木头,一块块打下来再一块块砌上去,新添的材料都是博鳌乡村百姓房子最基本的用材,他只是让工匠进行重新堆叠或加固。

  一年多前,老房子“博鳌生活馆”就这样开张了。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王敏在博鳌肆意地享受着他的创意。他把海口家里的书搬来,老房子的一个角落成了书吧。他把海口家里的钢琴搬来,老房子有了除老唱片外鲜活的琴声。

  他买了一艘旧船,拆下船板做成最简洁的家具搬进老房子。捡来的石礅、石槽、破坛、破罐、破盘子成了老房子协调的点缀。就这样,他每天把这些“破烂”搬来挪去。闲下来时,他拿上一把菜刀砍他捡来的树根,做成各种人们说不上是什么的艺术品。

  老房子诉说着博鳌的生活原色,诉说着博鳌特有的宁静。

  于是,所有在博鳌卖房子的地产商,都会让营销经理带着客人到老房子坐一坐,老房子成了他们向客人推介的博鳌元素中的重要一笔。

  与王敏有不少共同之处的蒋翔,出生在离博鳌很近的一个海边渔村。2008年,蒋翔得到了一个机会,回博鳌管理一家四星级酒店。在博鳌的日子里,蒋翔找回了儿时的记忆。看着匆匆而过的客人,他生出了想让客人停下脚步的念头。

  他想在大海边,建一个所在,让人们坐在那里欣赏博鳌,看海,听音乐,感受宁静与纯美。

  蒋翔赤膊上阵,海边的石头、木头、渔灯全都网罗回来,亲自设计,亲手装上。“海的故事”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日面世了,这里所有元素都是海的组成,大门用旧的渔船船体来做,贝壳当成墙纸贴在墙壁,渔灯用来营造气氛……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轻易就找到了博鳌的影子。

  在“老房子”或“海的故事”坐一坐,人们对博鳌的印象更加深刻、感觉更加真切。

  营销博鳌

  吴恩泽,琼海人,博鳌镇委书记,一位70后地方官。从1990年代末在琼海市委工作时起,他就跟博鳌有了不解之缘,亲历了博鳌十几年来的诸多重大事件。

  2007年初,“打理”博鳌小镇的机会给了他,吴恩泽开始倾情地做一件事——打造他梦想中的“天堂小镇”。

  其实,“天堂小镇”并不是吴恩泽个人的梦想和期待,而是此前许多到过博鳌的人对这个梦幻小镇的感觉和评价。吴恩泽希望外面的人在关注“博鳌亚洲论坛”的同时,能更多地认识和关注“小镇博鳌”。他带领镇里一班人马,从“文化博鳌”入手,挖掘、整理、推介博鳌的地域文化,对小镇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和改造。

  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在众多媒体报道中,博鳌小镇有了一张新面孔,这张面孔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小镇开始有了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色彩和标志性图案,这些图案和色彩把小镇打扮得顺眉顺眼,又别具一格。

  这是博鳌小镇跟它的战略合作团队——清华大学城市设计机构“北京神笔设计”共同努力的“神来之笔”。3年中,小镇设计的理念和形象不断变化,今年,小镇有望推出小镇吉祥物。

  “博鳌的能量巨大,你在这个地方会更有作为!”不少来博鳌投资的商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会提及吴恩泽动员他们来博鳌时的这句话。

  从庄辉良最早的咖啡厅“晚风纯”,到王敏的老房子“博鳌生活馆”,蒋翔的“海的故事”咖啡吧,肖宁的“博鳌9号”咖啡馆,在吴恩泽的盛邀下,博鳌小镇的咖啡文化成了小镇全新形象的最大亮点。

  “博鳌9号”咖啡馆设计师王树盛是个山东人。他的设计公司在深圳,作品遍及全国各地。他说,当初老板肖宁邀请他来设计“博鳌9号”时,在看了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博鳌生活馆”及“海的故事”后,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最后,王树盛还是设计出融入了东西方文化、陆地与海洋文化等多元素的高品味酒吧,在博鳌建高尔夫球场的几位美国设计师经常晚上光顾“博鳌9号”,他们坐在古旧的船木椅上,品读着洗衣机甩干桶改造的吊灯,和几个自行车轮毂组成的照明设备……

  小镇博鳌如今已成为多元文化温暖的落脚点,美国女士伊丽莎白不但因为喜欢博鳌的氛围决定留在博鳌,还在小镇的望海街1号开起了颇有博鳌特色的家庭旅馆。她的小旅馆每年能够吸引1000多位老外来博鳌度假采风。伊丽莎白会向每一位客人隆重推介博鳌,带他们行走博鳌。她成了博鳌乃至海南最好的推销员。

  博鳌在一群为博鳌名气和气质而来的有识之士的营销中不断提升……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