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两会”特稿“代表的分量”之四
编者的话:他们是敢言者,更是行动者。他们有感性的关怀,更有理性的思索。他们为推进中国的点滴进步,凭良心撰写每一份议案建议。他们深知光环下的责任,更体味“代表”二字的分量,所以他们坚持脚踏实地地说出每一句话。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临近,本网推出系列特稿——《代表的分量》,为您讲述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中国的公车浪费现象开始暴露。同年,还在大学校园的叶青开始专注于研究“公车改革”。后来,他放下狠话,“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员,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公车改革。”
2002年,他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公民到国家官员的角色转换,上班第一天就“炒掉”专职司机,向领导要求进行一个人的公车改革;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利用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继续推进“公车改革”的梦想,一做就是十年。
“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员,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公车改革”
1993年开始,叶青在大学里研究中国财政制度演变,其中的方向之一就是“公车改革”。也正是那一年,中国的公车浪费现象开始暴露,广东率先车改。2003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超过了GDP增速。
还在大学时,叶青就开始动用所有的渠道呼吁公车改革。他提出“公车改革是中国十大财政改革之一”,后来他还放下狠话:“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员,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公车改革。”
2001年,叶青还只是大学教授,就通过民主党派的渠道,提交了一份建议《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推动公车改革》。后来,这份建议分别得到了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领导的批示。
2002年,叶青被任命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到湖北省统计局当副局长的第一天,他真的“炒掉”专职司机,向领导要求进行一个人的公车改革:“自开私车”、“市内补助500元/月(后来因为油价上涨涨到1000元)”、“出差(出本市)实报实销”。
“如果可以推动中国改革,比自己做多大官都重要”
叶青关注的领域涉及区域经济、公车改革、中部崛起、微博问政等多个领域,而他更是以敢言著称。他说自己想做个“言官”,而非“权官”。他觉得“说这些如果可以推动中国的改革,比自己做多大的官都重要”。
每年的全国“两会”,叶青都会提出十几条建议,因为这是最难得的机会。他曾呼吁降低农民税负,没想到后来总理温家宝也提出要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随后国家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
当选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他就开始提交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与此同时,他还在媒体上配合发表文章:《为什么非得车改关于加快公车改革的建议》、《我的车改经历》、《车改:一个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连续两年“铩羽而归”的叶青创建了博客,希望通过网络引起更大的反响。后来,他发表了近百篇有关车改的文章,又成了湖北最早接触微博的官员。
副厅长的身份,被叶青当成一个推动公车改革甚至财政改革的平台。“用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议,用官员的身份做示范。”叶青觉得“做比写更重要”,“践行公车改革十年的影响力,相当于写了100篇呼吁车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