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向来以所谓的“民主制度”为傲,但西方民主程序之下的公共政策决策质量,常常让人不敢恭维。台湾《旺报》发表文章称,近来,公务员18%优惠利率争议决策急转弯、二代健保弃守及“五都”升格引发的乱象,再再曝露台湾决策质量的粗糙与不科学。
日前,“立法院”修法恢复部分公务员18%优惠利率,“考试院”在政策提出前并未整合共识,“立法院”修法也未真正辩论,最后遇到社会反弹时,马英九只能匆匆急转弯。而影响全民健康甚巨的二代健保,定案版本完全丧失“二代精神”,仅对非经常薪资收入加收2%保费,虽略有溢注但仍无法补足健保财务缺口,既不“公平”离“财政”目标也很远。“五都”升格亦然,由马英九原先规划的“三都十五县”到“五都”,没有人说得出所以然。台北县和高雄县市、台南县市的升格或合并升格,除了选举考虑,似乎很难说服民众为何是“五都”而不是“三都”或“四都”。
去年一整年,由年初的《地方制度法》修正规划“五都”升格,到年底的“二代健保”草案,无一不是关乎台湾社会的重大事件,但回顾这两项公共政策的内容与过程,皆是草率有余、专业不足。我们甚至可以将这样的决策流程归纳出有几个特点,一是缺少完整规划:“五都”业已升格,但关系“五都”的《财政收支划分法》、《公共债务法》与《行政区划法》尚无配套,无论财政收支、举债上限,或者是行政区划调整等,均没有确定法源,可谓奇特的台湾现象。
二是民粹导向、弃守专业:例如健保财务亏损巨大,台湾需要一个公平且合理的健保制度,应无疑义,但健保改革由费率、费基到保费计算,皆无共识。最后学者专家的意见往往束之高阁,反而是民粹压力和“立委”的常识性意见占上风。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如此决策流程,反映台湾当局的选票考虑特性,而且事先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又缺少政策方向的中心思想,以致重大的公共政策决策,总是沦为各方利益妥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