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回忆起一件往事:欧洲一个发达国家的大使曾对他说,难以理解中国为什么坚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而在不久前,美国出版的一本新书《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化敌为师的指导手册》上市不到一个月,就登上亚马逊网时事类图书榜榜首。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红墙金瓦的故宫与绿树掩映的白宫“平分天下”。美国学者还曾提出“G2”概念,即中、美两国成为一组,替代原有的八国集团(G8)。
当时,赵启正这样回答那位疑惑的欧洲大使:“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
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吕凤鼎也认为,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更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
而曾任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的孙振宇委员则更加干脆地提出,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外交家们的态度可以从数字中找到依据:
尽管中国在2010年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就在那一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告诉媒体,中国人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之后。按照联合国一天1美元收入的贫困标准,中国大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正因如此,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委员才提出,想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正确看待自己,“要用望远镜看,也要用显微镜看”。
从望远镜里看,张蕴岭发现,这个国家正在崛起,经济连年增长,快速消灭贫困。
孙振宇笑着回忆说,只要中国人在世贸组织大会上发言,全场都会安静下来,“因为我们的一个字、一句话,他们都非常重视”。在会场之外,各国也盼望与中国沟通,倾听中国立场。
张蕴岭认为,中国对世界市场影响巨大,应该主动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也符合大家利益的关系。
这位学者还强调,对于一个“新强国”来说,中国应该建立信心。在不久前一次讨论中国公共外交与国际形象的圆桌会议上,一个韩国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世界需要的是自信的中国。”
“不能别人稍微说一点我们不行,我们就马上跳起来。”孙振宇边说边挥动了一下手臂。
但在显微镜下,张蕴岭希望中国人看到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种种问题”。
相对于某些“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委员发现,也有相当一部分国人有着“盲目的自大”,而这种自大随着中国摩天大楼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人们出国一看,国外的楼又矮又破,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矮楼里是有内容的。”
他提醒道:“我们刚刚成为一个大国,还没发展几年就觉得自己了不起,那就很难再继续发展了。”
实际上,“捧”中国的声音确实不少。媒体人舒泰峰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国拒绝捧杀》中梳理道,2006年中非峰会被认为是“北京令世界惊叹的开始”;2007年美国学者出书盛赞中国软实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惊叹这是“中国主导世界元年”;2009年,美国一位未来学家出版《中国大趋势》;2010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出版《当中国统治世界》。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好话,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自持。一个不太妙的现象是,听了国外这些吹捧,国内某些人真患上了天真烂漫的幼稚病,自高自大起来。”舒泰峰这样写道。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说:“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时候,它的外交政策就会很强势,但这并不适合中国。”
本届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曾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不必总谈“大国崛起”,还是应该“低调做事”。
而他的同行、本届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不必过于计较别人说什么,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对取得的成就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盲目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