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2/3,数字很诱人,但现实很无情。钱究竟能否花在刀刃上,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宏观“大数”,还要看各项“小数”。宏观“大数”只能反映民生支出的比例和总额,只能反映中央改善民生的态度,但不能反映每一分钱是否都花在民生之需上。因为民生支出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谁也保证不了每个政府部门都真正心系民生。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1%;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2%。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3月7日《经济参考报》)
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是两位数增长,民生支出合计占财政总支出2/3,再次用数字阐述了改善民生。与此同时,财政将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这不但体现了“富民生,穷政府”的改革思维,而且也说明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民生财政。显然,公共财政回归民生财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果实的务实之举。但愿地方财政支出也能向民生方面大力倾斜。
分税制实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轨道,而地方财权与事权却未匹配。因此,要改善民生、实现民富,首先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大幅增加民生支出,其次是鼓励地方财政增加民生支出。不过,改善民生眼睛不能只盯着财政支出多少钱,更要看这些钱是否花在“刀刃”上,民众对花钱结果是否满意等等。惟有如此,民生财政才能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