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政协委员认为:“千人计划”管理体制须创新

时间:2011-03-11 14:12   来源:《科学时报》

  以引进海外顶尖人才为宗旨的“千人计划”,让全社会对引进海外人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各省市区和科研院所等纷纷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继出台了各地方“千人计划”引进的具体办法。

  在这一大力引进人才的措施实施几年以来,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踊跃回国发展。但同时,申报、评选以及签约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大部分人是诚心诚意回来发展的,但同时也有些‘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期处于徘徊和观望状态,迟迟不与单位正式签约,也没有相关规定可以取消他们的资格,造成了占着国内名额但还在国外工作的状态。”中科院院士邢定钰委员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更过分的是,其中一些人把入选“千人计划”当成提高“身价”的砝码。邢定钰说:“他们脚踏两条船,不想放弃国外的工作,又想把国内的名额占住。一些人拿到了名额,就去要求国外的教授给自己提高待遇。这样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

  对此,邢定钰认为,没有履行签约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组部应给出一个时间段,过期还不签约,应取消其资格和名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因慧委员坦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这方面总体上仍处于政策及制度建设的完善阶段。

  “千人计划”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计划在2008年后的5~10年内,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根据相关要求,“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并在国外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邢定钰打了个比方:体育比赛有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之分,教练员固然很重要,但选好运动员,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人才引进的重点应该放在青年人身上。而现状是,我们引进了一批‘教练员’,他们已经过了创业高潮期,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而有潜力的青年人由于资历等原因,很难入选。”

  对此,黄因慧委员认为:“目前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存在重领军型、双创类,轻团队型管理类偏向。”应该细化政策措施,对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潜力型”人才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灵活的政策支持。放宽现有优惠政策对资历、年龄的要求,加大对年轻人才、非知名院校人才和企业创新人才的支持。

  “当然,我对目前引进人才还是十分赞成的,只是工作应该更踏实一点,不能去追求数量,而应该追求质量。把那些诚心诚意回来发展的人引进过来。”邢定钰坦言。

  此外,对“千人计划”评审过程,邢定钰认为应更加严格。

  “现在是各单位申报后,通过教育部或科技部组织一批专家评审打分,再报到中组部,之后再请一批专家打分。”邢定钰认为,这种会评的办法聘请的专家数量有限,知识面也有限,并且专家只是同行的“大专家”,而不是“小同行”。相比之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评审过程则更为严格。

  据了解,目前入选“千人计划”并回国的优秀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助。各单位根据其在国外的工资水平,给予相应水平的待遇。目前来看,已回国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年薪在60万~100万元之间。

  “在待遇问题上,我也赞成给他们较高的待遇,但时段不能太长,也应该有个期限。”邢定钰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上的差异,给予这批人5~10年与国外相同的薪资水平是合理的,但他们也应逐渐融入国内,高水平的待遇不要永远持续下去。(潘希)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