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伴随着全国“两会”的东风,中国经济的航船在这个春天里向着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扬帆起航。回眸“十一五”,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就?展望“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国企将继续担当什么责任?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现身说法,回答了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
“青岛港模式”成国企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科技日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青岛港克难而上,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生产发展目标。作为管理者,您如何理解科学发展?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常德传:“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规划更加振奋人心,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从2007年起,青岛港先后多次被中宣部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典型进行宣传推广,“青岛港模式”被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模式,有专家评论说,青岛港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和鼓舞。管理创新一直是青岛港基业长青的一大法宝,能从一个名不见传的港口,发展到世界第七大港,管理在港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一定能干好,而且比西方发达国家干得更好”,我们始终坚信这一点。管理改革,是青岛港在发展过程中恒久不变的主题。为此,从2003年青岛港改制时起,就提出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四级管理”格局,即集团是决策层,公司是经营层,基层队是管理层,把管理重心下移到队,并把班组作为操作层,后来又根据港口生产特点和实际不断完善四级管理格局,并派生出“车为执行层”这一个层面,形成五级管理格局。五级管理拉开以后,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管理,使青岛港的管理效率效能、人员大大地精简和提高了。
青岛港决策层从172人到98人,再到59人的变化过程中,吞吐量却实现了从1亿吨到2亿吨、3亿吨的跨越发展,现在59人管理着3.5亿吨、1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管理效率、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港口大会上,美国代表们一致认为:“青岛港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发达港口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生产效率都居世界港口先进水平。”
依靠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日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青岛港这几年来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您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常德传: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对今后五年的发展路线图更加清晰。一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在中国港口的版图中,青岛港在腹地经济、码头岸线等资源上不占特别优势,但却始终保持着国内第二大外贸口岸,世界第一大矿石接卸大港,国内原油接卸第一大港的地位,而且创造了集装箱装卸、矿石装卸、纸浆装卸的世界纪录,我们靠的就是自主创新,是依靠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无限生命力。
转型升级,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真正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路子,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青岛港结合自身的实际,确立了就是要打造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管理精细型、亲情和谐型的“六型港口”。同时推进安全质量发展、节约发展、环保发展、效益发展、建设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等“七大发展”。
不但转变发展理念,而且要转变增长方式。青岛港通过向科技、管理、技术改造、信息化、大练兵这五大创新要能力,推动港口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现在的集约型转变。现场作业开启了“秒”时代,创出了集装箱的“振超效率”,铁矿石的“孙波效率”等等世界级效率。集装箱的装卸效率世界第一,两个泊位等于神户港三个泊位,等于其他港口四个、五个泊位。我们用全国1.3%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用1.5亿吨、350万标箱的能力,干出了3.5亿吨、1200万标箱的吞吐量,创造出1>3的奇迹。
再就是转变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港口的现代化水平。青岛港原油、矿石、煤炭、集装箱、粮食等大宗货种全部实行中央控制室流程化作业,集中调度指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流程化,港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了港口安全、高效、节能、清洁。同时,青岛港还特别注重转变环保观念,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振超团队2006年在全国港口率先攻克了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单箱能耗下降40%以上,单箱运行成本节省70%以上。“十一五”以来,我们共创造发明了560项节能减排工作法,港口年吞吐量增加了一倍,综合能源单耗却下降了21.6%。
让创新发明成为“全民运动”
科技日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我们知道,青岛港培养了一批像金牌工人许振超一样的高技能人才,你们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常德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岛港在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科技强港”战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把广大员工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以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青岛港打造成为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
用学习塑造人才。每年坚持开展“六大培训”,培养“精一专二会三”复合型人才近2000人,有36人被评为全国、省、市首席技师和突出贡献技师,现在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80%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用机制激励人才。建立了优秀人才、优秀成果月度、季度、年度评选奖励机制,激发了全体员工比学赶超的热情。用实践造就人才。连续22年,年年进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年年开展技术大比武,基层单位月月开展技能竞赛;集团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创新现场推进会,月月进行创新成果验收评审;每年举办高技能人才论坛和科技强港论坛。形成人人创新,岗岗创新的可喜局面。
我们还长年坚持开展“千项软件”开发,鼓励支持广大员工把软件开发从专家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大员工的新式武器。三年来,累计完成群众性“千项软件”开发3781项,极大地促进了港口发展,使信息化技术真正走进了基层、走进了班组、走进了岗位,广大员工“用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多年来,青岛港依靠广大员工,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建成投产了一批世界级大码头。率先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建成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际一流的信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十一五”以来,员工创造的各类科技成果多达1600多项。
当好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枢纽
科技日报:“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未来五年,青岛港如何谋求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未来的经济舞台上将有怎样的作为?实现哪些目标?
常德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再造一个“新山东”,这个“新山东”主要是海上山东。“十二五”是青岛港实现基业长青、长盛不衰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青岛港将抓住和用好港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港口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就是物流中心,我们的定位就是枢纽,就是要建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下一步,对于青岛港而言就是要发挥好龙头作用,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在董家口再造一个青岛港,2015年港口实现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准箱,建成集装卸、物流、产业三位一体、综合实力强大、功能配套、优势明显、具有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由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
同时,港口要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港口“绿色增长”新模式,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青岛港将投入资金1亿元用于科研开发,投入资金2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推动港口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要以广大职工为创新主体,大力实施港口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科技创新和工属具革新成果270项以上,获得专利27项以上;要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集团将投资5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回报。
■数说青岛港
“十一五”期间,用占全国1.3%的泊位能力,干出了全国6.9%的吞吐量,用335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能力干出了1200万标准箱。用1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干出了其它港口50—100平方公里的活儿。
103.1% 21.6%
“十一五”以来港口吞吐量增长了103.1%,综合能源单耗下降了21.6%。
17亿 17年
“十一五”累计偿还银行贷款本息17亿元,其中,2009年,集团提前还清日元贷款8.9亿元,提前17年还清全部银行贷款,基本实现零负债经营。
1700多亿元
“十一五”期间,为国家上缴各种税费106亿元,创造了131亿元优良资产,1700多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连续七年保持上缴地税青岛市第一,连续三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占青岛市的一半以上。连续五年蝉联中国企业效益200佳,荣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1600多项
“十一五”以来,青岛港员工创造的各类科技成果多达1600多项,以取得优秀创新成果的员工名字命名了1500多项员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