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世界眼光,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区域,让广东的科技创新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加速器!
广东已经确定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十二五”发展主旋律。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
科技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双转变”;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
——黄华华
辉煌的五年刚刚结束,未来的蓝图正在绘就。“十一五”传给我们怎样的“接力棒”?“十二五”将以怎样的实力与信念开好局起好步?又将如何让广东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科技创新需要肩负起哪些重任?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带着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十一五”传来漂亮“接力棒”
记者: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国际金融风暴下逆势飞扬,并以4.5万亿元的GDP总量继续列居全国各省冠军。这些成绩为广东“十一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广东省省长,您如何评价这一阶段的表现和成就?您觉得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黄华华:广东“十一五”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雨雪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广东在“十一五”时期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征程,通过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科技创新为支撑,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目前,广东“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已圆满完成。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广东积极有效应对,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通过组织实施“十大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让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让转型升级格局初见雏形。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先后超过了新加坡、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万亿,比上年增长约17%;出口额为1753.53亿美元,增长25.8%。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新亮点,其增加值已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约56%。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着力于传统特色产业升级的省级专业镇达到了309个,其经济规模甚至已经突破了1.2万亿元,对各市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30%以上。这些成果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基了扎实的基础,“接力棒”交得很漂亮。
当然,面对“十二五”,广东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亟需通过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二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瓶颈突出,广东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仍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短缺,亟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东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东人民对解决人口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问题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能力仍较薄弱。
为突破这些瓶颈,广东已经确定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十二五”发展主旋律。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
科技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
记者:“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哪些突出的自主创新成就令您印象深刻?
黄华华: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广东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二位,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全省技术自给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获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数等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双转变”;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全省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从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5%。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么三点:
一是既有规模又有质量。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国家级高新区数量等都居国内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5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751亿元,年均增长18.1%。同时,科技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例如,“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0多项/人;其中,广东科学家为主要成员之一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编研项目”,首次荣获曾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果的背后是人才,全省研发(R&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1%,规模为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科研团队加速集聚和涌现。至2010年,在粤工作的院士达85名,拥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2010年,首批引进 “人类病毒学研究”等12个创新科研团队,引进了106位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三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同时,广东不断加大民生科技发展力度,科技成果广
科技创新成为幸福广东“加速器”
记者: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路径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其核心动力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建设创新型广东将呈现怎样的新格局?
黄华华:“十二五”期间,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基本出发点,谋划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四大体系”的基本思路。
具体来讲,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广东为主线。要树立世界眼光,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区域,让广东的科技创新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加速器!
两个着力点,一是着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动力,支撑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二是着力推动科技服务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技进步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
四大体系,一是构建开放合作区域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强化军民科技合作,重点推进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科技基础平台、科技园区的建设。二是建立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展重点产业战略装备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三是健全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快民生领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大幅提高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企业自主创新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促进系列政策,完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科技投入体制。
越科技 粤幸福
记者:为实现“十二五”开门红,今年广东将重点推动哪几项自主创新工作?
黄华华: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广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自主创新示范省,进一步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社会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为全省实现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高新区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广州、深圳创建国际一流高新区。推进高新区以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二次创业”工作。继续开展粤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招标,加快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基地。大力发展LED、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一镇一策”,引导帮助各专业镇制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集聚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力度。依托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快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新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完善“哑铃型”合作模式。重点拓宽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支持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合作建立联合研究院。深入开展两岸四地科技产业合作,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承担更多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实施“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新药创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抓好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推进重大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继续推进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支持条件成熟的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是加强民生科技工作,给力幸福广东建设。加强科技服务“三农”工作,完善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运营机制。深入开展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五是推进科技立法和科研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环境。加快推进《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加快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风险投资的有关政策。扩大企业研发经费抵扣等政策落实的覆盖面。加快科技服务业和农业领域、社会发展领域主体科研机构建设步伐,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系。
2011年,注定将在广东的创新和发展征程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且让我们欣然以待。
■数字广东
3万亿
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万亿,比上年增长约17%。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5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751亿元,年均增长18.1%。
140多项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0多项/人。
32万人
全省研发(R&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1%。
106位
至2010年,在粤工作的院士达85名,拥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2010年,首批引进 “人类病毒学研究”等12个创新科研团队,引进了106位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80%
广东省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