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从欧罗巴艺术节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时间:2009-11-20 16:34   来源: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术,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

  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文化魅力,

  从兰亭故事讲起

  穿过一道具有传统中国园林特色的月亮门,经过笔、墨、纸、砚、印装饰的通道,前面豁然开朗,“再序兰亭”四个大字书写在深红色主题墙上。眼前宛如绍兴的兰亭情境。背景是3张兰亭实地景观的巨幅图片,茂林修竹下,静静的兰亭坐落其间,溪流缓缓在两侧流淌。

  “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开幕的情景令人难以忘怀。在清新亲切的中国民乐声中,深色毡垫上并排铺放着4张洁白的宣纸,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一位64岁的书法家,身着黑色中式服装,双手紧握巨笔,凝神静气,蘸墨濡毫,缓步徐行于纸上,跌宕起伏,恣意挥洒。观众屏息围聚,全神贯注。约一刻钟,一幅高4.4米、宽5.8米的草书巨制呈现在人们眼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全场顿时掌声雷动。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介绍,这是中国在海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书法展览,精品数量、作品创作的年代跨度,可谓空前。“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感受兰亭雅集的风雅淡泊,还可以体会曲水流觞的闲情逸致。”

  为什么中国书法展览要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回答:这是因为王羲之和《兰亭序》有故事,从这个极富传统文化的故事讲起,可以深入浅出地道出中国书法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幽雅。

  欧洲人拥有欣赏展览、流连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传统。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共有近50个展览,占据很大比重。这在过去的中国艺术节中极其少见,其中多数展览都带去了珍品,有许多还是第一次走出国门。讲故事是这些展览的特色,而讲故事又和策展人制度互为因果,正由于每项展览都有各自的主要策展人,让展览具有针对性和明显的个性,因而也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中国书法大展”邀请了欧洲汉学家一起策展,他们既了解中国书法,又清楚欧洲人会从什么角度欣赏中国书法。“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在策展人的策划下,从宗教祭祀、贵族礼乐、盛世帝国和宫廷生活切入,汇集了国内7个省市20多家文物单位的160多件展品,向外国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中国古代文人展”则从文房四宝、文玩陈设、书斋说起,深入中国文人的内心,由此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生活形态。“茶文化展”、“南京云锦特别展”、“中国陕西唐代文物展”、“中国公共艺术展”、“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活的中国园林”、“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变化中的中国当代摄影”、“老月份牌展”、“鲁迅、麦绥莱勒与中国先锋派艺术”,从这一个个名称中,你就足以感觉出策展人独具的匠心。

  舞台艺术,

  交响乐里唱川剧

  中国书法大展名流云集,开幕式音乐会更是贵宾满座,但谁也未曾料到,高亢激越的中国川剧与典雅的西方交响乐融于一体,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的嗓音,还有帮腔和锣鼓,在余隆的指挥下,尽管置于另一个音响世界,却不失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近些年已经名在中国一流乐团之列的广州交响乐团,更是准确诠释出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之间的关系。《纳袄青红》这个名字也不像交响乐,但欧洲观众听出了门道,演出结束后,几十位观众专程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畅谈观后感受。余隆特意向他们介绍了《纳袄青红》的作者郭文景,他说郭文景与音乐会演出的另一部作品《逝去的时光》的作者陈其钢都是中国当代音乐的杰出代表,他们最善于将中国深层的传统元素与最现代的写作技法和谐地贯穿起来,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声音。

  20世纪80年代,现代舞刚刚在中国起步时,舞蹈家一直在为什么是现代舞而争论不休,中国舞蹈家编出的现代舞也被称作四不像,对外来现代舞作品人人都说不知所云。可是,不到20年,现代舞已经成为中国舞坛的奇葩,北京、上海、广州都拥有了成熟的现代舞团,各舞蹈院校也纷纷成立了现代舞系,中国舞蹈家在国际现代舞大赛中频频获奖,中国现代舞作品在国际舞台也被看好。北京现代舞团和广东现代舞团将代表中国现代舞的最高水平出席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北京现代舞团的《三更雨》,以中国文人画作为主题意象,5个独舞代表五行,《逍遥游》取材于道家的观念,主色调为黑白,但这两部作品的服装和空间却选择了当代性。北京现代舞团团长张长城说,现代舞如今已经被中国文化所吸纳,中国的文化素材和传统意识与现代舞的表现手法浑然一体,形成了中国现代舞的特有风格,在国际舞坛独具一格。中国的现代舞与交响乐里唱川剧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会的典型代表。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上,中外文化对接、传统和现代融合、传承与探索美妙结合的作品是一大亮点。林兆华是北京人艺的知名导演,他的作品始终处于前卫探索状态。这次他的工作室带来的《故事新编》以鲁迅的同名小说为底本,用《铸剑》的情节为主线,林导演要求演员在没有成型文本的时候先接受文学本体,用个性化的理解去表现话剧创作,重构演员的戏剧观念。林兆华导演的话剧《哈姆雷特》也被誉为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作品,他让剧中角色在某个特定时刻转变为哈姆雷特,显示了“人人皆是哈姆雷特”的导演主张,在舞台上造成强烈的解构性。这两部作品在布鲁塞尔国家剧院上演时,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冲击。

  今日中国,

  艺术成为一种生活

  比利时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悬着巨幅中国山水画,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尺度高达十米以上,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

  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徐龙森说:“我没有想到,西方观众对我的作品非常理解,他们看出了我对自然的尊敬,以及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在这里,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增添了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色彩缤纷、无所不包,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讲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之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令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我几年来多次访问中国。即使是在这之前,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十分活跃,我恰好见证了这个过程。我也多次探访过北京的当代艺术创作区并拜访过中国其他地区的当代艺术家。这个国家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中国采取开放政策的结果以及成果之一,因为开放可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我曾和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家有过接触,他们在了解后来被称之为‘西方艺术’的过程中(我想今天这种所谓的‘西方’、‘东方’之区分已经不再适用了),只用了短短的几年,就重新思考了欧洲哲学,从心理学、结构主义到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家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研究了所有这些西方思想潮流,完成了欧洲几个世纪才完成的事情,中国文化界的壮举是惊人的。”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继建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