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胡静林作客中国政府网“两会”访谈,权威解读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
胡静林说,预算报告和草案通俗地讲就是国家的一个账薄,是记录国家的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下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怎么安排的这么一个账薄。为了更好地使财政预算报告能被老百姓读懂,便于代表审议,今年我们在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报告和草案中既有对财政收支情况的整体说明,首先让代表、老百姓知道国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要用到什么地方去,同时,也把代表和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比如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作为重点进行介绍。
二是文字与数字、图表有机结合。
预算报告实际上就是报账,报账就必须要有数字,数字里面实际上是包含着政策的,是在体现政策,因此文字和数字要结合好。今年为了更好地让代表们读懂这份报告,我们特别增加了很多的附图、附表,以便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政策解说好,文字、数字、图、表相辅相成、相互对照、相互佐证、便于理解。
三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
预算报告相对来说比较专业,财经术语多,容易专业化、术语化,为便于人大代表审议,也为了让老百姓看懂,我们在起草报告的时候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的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这个字面上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这里面到底是做哪些事,所以我们在报告中把这个改革的内容说出来了,就是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简单的说,主要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两免一补”,这样说出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此外,对一些不可避免需要使用的专业术语也专门增加了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我们也会尽量通俗化。
第四、第一次把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三农”支出单独作了反映。
胡静林说, “三农”支出并不是单独的政府支出科目,而是分散在各个科目当中,而社会上对“三农”问题又很关注,大家就希望能清楚地知道用在“三农”方面的支出总量是多少。为了便于审议我们没有拘泥于现有的科目设置,把包含在比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教育、社保等所有用在“三农”方面的资金都专门进行了统计,集中反映了“三农”的支出。
胡静林指出,国家预算报告和草案,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有强制性,必须严格执行。 (苏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