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明两年内,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而记者在两会期间获得最新信息: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也被纳入今年国家文化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文化权益,将为公众共享。
“今年将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委员激动地说。
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近5年,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连日来,这一点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百姓享用多
镜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委员介绍,到2011年,40个亿将投入中西部地区267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就是政府拿钱,农民享福!”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免费开放,是我国政府对人民文化权益的关心,也是一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举措。”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委员向记者表示。
2008年初,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在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包括国家文物系统的500多所博物馆,还有另外500所将陆续加入。”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委员说。
免费开放,资金缺口谁来填补?按照《通知》精神,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门票收入减少部分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是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郑欣淼表示。
近5年来,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广播电视村村通、乡乡要有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通过这些惠民工程,国家财政更多地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埋单。民生理念,为文化体制改革频频带来亮点。
产业盈利多
镜头: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田军利委员透露:2007年全团演出收入达5800多万元,而就在7年前未展开产业化改革时,他们的演出收入是负数。“应该说,我们是率先尝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甜头。”
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手抓”,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朱夏炎代表评论道:“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姿态,借鉴成熟的市场化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入市’。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也是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几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入市”,我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新进展:全国122家图书出版社、27家影视制作单位、29家省级和市级文艺院团等完成转企改制,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文化生产力大幅解放。
正如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级导演冯小宁委员所言:“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在美国大片的压力下被迫走向市场化,把计划经济的影子砍掉。如今,我们走出来了!有一批优秀作品,有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了相当高的市场票房。”
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双翼齐飞,推动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前进。
创新思维多
镜头:张胜友委员感叹,30年前我国启动经济体制改革时,很多人还未意识到这场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现在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很多文化人也未意识到,它将深刻、广泛地影响文化人的生活和命运。
“以创新的思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朱夏炎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如果再按部就班常规发展,会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审议讨论中,许多代表委员不约而同表示,要努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破解改革难点。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委员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过程中的政策规范和配套措施还不明晰。如对一些文化单位的定性模糊,对民族文化产业还缺乏切实的扶持政策等。
有的委员代表建议,现在关于文化的法律只有文物保护法,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作为朝阳产业,文化既是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社会的“软环境”、国家的“软实力”。代表委员们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最终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田军利表示。(记者 曹玲娟 刘 阳 王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