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神山圣湖辉映着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上牛羊在阳光下悠闲漫步,响彻云霄的民歌,飘香千里的美酒,当地牧民纯朴而爽朗的笑脸……走进藏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以西藏为例,在西藏和平解放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藏就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免征农牧业税,困难地区的农牧民享受着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西藏半个多世纪人口增长1.8倍、人口平均寿命提高了31.5岁,改革开放30年来农牧民年人均收入保持10%增速……一个个数据和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藏区各族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美丽的藏区,走进普通农牧民的家,和他们一起分享新生活的喜悦。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西藏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其中,为民众提供的“免费”服务已渗透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免费”正成为西藏民生的关键词。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下一个五年计划,国家还将对西藏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
“三包”政策让西藏孩子上得起学
正在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曲洛乡小学读4年级的藏族学生玉玛上学不用花家里的一分钱。她的学杂费和其他费用,甚至包括牙膏毛巾、冬衣秋服等费用全部得到免除。从1985年开始,西藏实行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曲洛乡小学藏族校长旦巴朗杰说:“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教育长期实行免费政策,作为农牧民子女,我自己在措勤县上学时就没有掏过一分钱。”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说,2007年西藏再次提高了“三包”经费标准,中小学阶段的农牧民子女住校生每人每学年最高可得到1450元资助。从22年前的最高资助额353元至今,经费标准经历了6次上调。
“免费”正成为西藏民生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白玛赤林说,西藏不仅在教育上有“免费”政策,而且在与民众联系密切的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西藏民众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牧民也享受普遍的“免费”实惠。
———在住房方面,2006年西藏着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改善居住条件。据自治区财政厅介绍,在安居工程建设中,自治区给予农牧民每户1万余元补助,总计投入11.36亿元。截至2007年,西藏共有57万多名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住房。 ———在医疗方面,西藏民众享有充分保障,西藏100%农牧民均享有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2008年,中央、西藏自治区财政将进一步提高西藏农牧区医疗专项补助经费,农牧民医疗补助经费将从原来的年人均90元增至140元,农牧民报销补偿的比例及报销补偿限额得到大幅提高,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100%报销。———2006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建设沼气项目,用环保方式替代传统的薪柴取火。2007年,西藏在沼气项目建设中,各级政府承担了主要投入,中央补助资金3577.86万元,自治区各级政府补助1301.04万元,民众自筹(含现金和劳务折价)资金仅占总投资的9%。———西藏不仅妥善解决民众的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还特别关心困难民众的生活。2007年西藏将农牧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农牧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达23万人。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财政资金重点突出保障民生,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得到有效解决。”
农牧民年均收入保持10%增速
就在几年前,藏族牧民阿边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如今,他开着心爱的皮卡车活跃在拉萨与边境口岸普兰县之间,每年收入在上万元以上。
阿边是西藏札达县东波乡牧民,1994年,国家投资建设藏西北百万山羊绒基地,阿边一家经营山羊绒后,家庭收入逐年提高。而在改革开放前,他和西藏绝大多数农牧民一样,生活在温饱线上。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达瓦顿珠说。
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31元和2788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10566元和2613元,且年均增长10%以上。
消费,开始注重品质
达瓦顿珠说:“这几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西藏人的消费正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
春风悄然吹拂雪域高原,在拉萨市百货大楼,春冬两季服装琳琅满目,一个头缠“英雄结”的康巴汉子正在试穿一件咖啡色毛衣。脱下藏袍,穿上牛仔的康巴汉子潇洒、威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藏人的衣着消费开始从保暖转向追求时尚,城镇居民衣着档次提高,成衣化明显,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和体现个性化。”达瓦顿珠说。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进入西藏农村时,藏族群众还十分好奇。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牧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牧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4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12间房子,几十头(只)牛羊,仓库里堆满的粮食……这是记者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米玛顿珠老人家看到的,这个旧西藏帕拉庄园的“朗生”(世代家奴)如今过上了他过去从来不敢想的幸福生活。走进藏族老大妈扎西卓玛刚搬住的新房,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老大妈感慨地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老三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现在用不着了。”西藏城镇居民的日用品消费正从实用型向现代化、高档型过渡,固定电话、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也开始进入普通农民家庭。2007年,西藏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53.9台、电冰箱10台、洗衣机8.5台;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6台、电冰箱73台、洗衣机82台;西藏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44.2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2部。 (记者 拉巴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