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
——西藏各族各界群众的心声
自发生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来,西藏各族各界群众,坚决拥护党和政府依法处置事件,以各种形式强烈谴责和愤怒声讨达赖集团和少数不法分子的政治图谋、险恶用心和滔天罪行。他们从不同角度,用大量事实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西藏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第二次是1959年,平息了达赖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第三次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在西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次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西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西藏人民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出身农奴家庭的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1950年10月,西藏昌都地区解放。同年12月,在昌都召开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协商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这是一个由政务院直接领导的、带有统战性质的、过渡阶段的政治机构,是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期实践,也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成立,就像早春的一声惊雷,预示了西藏全体人民的解放。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标志着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开始全面实行。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孜镇班久伦布村76岁的老大妈边巴贡觉,回忆起暗无天日的旧西藏,心情十分沉重:“那时的庄园,一边是农奴主的楼房,堆满酥油和糌粑的仓库;另一边是农奴和奴隶居住的破烂不堪的低棚小屋,有的奴隶不得不世世代代住在牛棚、马圈或领主的屋檐下,住在野狗群集的臭水坑旁,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地为农奴主干活。我就出生在臭气熏天的牛棚里。如今,我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套房。我们从身边发生的变化中,深切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班久伦布村的今天。”
在西藏历史上,拉鲁家族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第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和第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嘉措,就出自拉鲁家族。今年94岁高龄的西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拉鲁·次旺多吉,是拉鲁家族的继承人,曾担任原西藏地方政府三品官员,经历过新旧西藏近两个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拉鲁先生发表文章说:“我经历过旧西藏,是历史的见证者。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西藏问题’,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妄图分裂中国的产物。达赖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背离了历史事实和包括广大藏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一致心愿和根本利益,其政治图谋是永远都不会得逞的。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就没有新生的人民政权和西藏的日新月异。真正忠实代表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006年9月1日,两名藏族少女从停在西藏林芝机场的一架飞机前经过。2006年9月1日7时30分,一架波音757客机在成都起飞,经过1100公里飞行,平稳降落在林芝机场,这标志着西藏第三个民用机场――林芝机场成功实现首航。 新华社发
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西藏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历史巨变,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一个月以来,西藏各族各界人士针对达赖集团煽动和制造的种种分裂破坏活动,纷纷指出:“西藏的前途和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西藏的日益繁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的全面提高,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离开了这些,西藏就没有任何出路可言。这是西藏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和平解放以来,沐浴着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阳光,西藏大地焕发生机,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跨越。民主政治建设顺利推进
从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跨越。新西藏,使人民群众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从1965年至今,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批准253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条例和法规性决定、决议,从法律上保障了西藏人民行使自治权利。目前,西藏有人大代表437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28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重比1959年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全区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绝大多数由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西藏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
经济建设成就喜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民主改革以前,与“政教合一”政治制度相伴随的经济制度是农区的庄园经济和牧区的部落经济,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劳动者失去了生产的兴趣和动力,遏制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处于衰退与停滞状态。社会贫富悬殊,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山林和牲畜几乎由不足总人口5%的三大领主占有。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依附于三大领主。整个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一统天下”,其生产方式相当落后,工具简陋,耕作方式粗放,浅耕粗作,刀耕火种等广为流行。1951年,西藏粮食平均每亩只有80公斤;畜牧业生产极为落后,逐水草而居,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游牧方式。更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仅有的民族手工业设施极其简陋,生产规模极小,产品产量十分有限。境内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运输方式主要是人背、畜驮。当时西藏流传的一首民歌里唱到“农奴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这是旧西藏经济和广大农奴生活窘境的真实写照。
新西藏,就是在这样满目疮痍的封建农权制废墟上艰难起步,并走向了繁荣。
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各项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西藏平均每天创造的GDP由1959年的4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9375万元。特别是,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GDP每年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高达13.0%,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西藏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壮大。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为主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25.71亿元,比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2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
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的同时,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铁路、拉萨机场等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多万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13万公里。2007年,全区客运量达到680.10万人次,比1959年的6.30万人次增加673.8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384.82万吨,比1959年的31.10万吨增加353.72万吨。西藏邮电业务总量由1959年的9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0.93亿元。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给西藏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07年,接待游客402.94万人次,比1980年的0.35万人次,增加402.59万人次,年均增长27.5%。
民主改革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部分开始向小康迈进。西藏农牧民在民主改革以前基本没有收入,到197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75元,1997年突破1000元大关,2005年跃上2000元大关,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8元,比1978年增加了2613元,年均增长10.0%。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旧西藏在“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下,三大领主为了使封建特权神圣化,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遏制了社会的进步。境内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广大农奴和奴隶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的权利,曾经创造过灿烂古代文化的藏民族,文盲率居然高达90%以上。境内仅有三所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主要为贵族、官员服务,广大群众有病根本得不到治疗,只能听天由命,人均寿命只有35.5岁,人口增长长期处于停止状态。
新西藏,使人民群众从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中走向了文明。民主改革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使西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和新闻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
西藏人民普遍享受到以“免费”教育为基础的民生关怀。从1985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并逐步提高“三包”经费标准。目前已建立起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具有西藏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文化日益繁荣丰富的同时,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2007年,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比1959年增加22个,广播综合覆盖率达85.8%。自治区设立专门机构,先后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以及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故事、谚语、曲艺等文艺集成。就《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整理而言,现已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整理出版发行达300多万册。同时,为了保护和繁荣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藏医学、天文历算等众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之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大改善,西藏人民的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7岁,比和平解放前提高了31岁。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84.15万人,增长1.3倍。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阔步前进
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自治区如何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说,走好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就必须从大政方针政策上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在发展道路上,始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战略上,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培育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发展目的上,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举措上,要深化改革开放,狠抓安居乐业,强化项目落实,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基层基础,努力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向巴平措解释说,一产上水平,就是坚持以市场引导生产,以科技提升质量,以龙头带动农户,以规模提高效益,以服务支持发展,促进一产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现代经营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特别是青稞安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加快农牧民增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农牧业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奔市场、奔小康。二产抓重点,就是依托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集中做大做强有特色、有前景的优势矿产业、高原绿色食品业和藏医药业,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引进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联合生产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攥紧拳头,打出品牌。三产大发展,就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狠抓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的拓展,使三产成为带动跨越发展的强势产业。
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永远不可能阻挡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前进步伐。正如拉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多吉次珠所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与达赖分裂集团和不法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目前,拉萨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经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西藏人民,倍加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 (记者益西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