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交流系列访谈—亲历者感触两岸学生交流点滴

时间:2012-06-04 13:4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络部台湾处李章程和中国台湾网主持人董洁在节目录制现场。(中国台湾网 段富兵 摄)

  中国台湾网11月28日北京消息11月16日,由中国台湾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两岸大交流、你我共参与”涉台专家学者系列访谈节目,邀请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络部台湾处干事李章程。访谈中,他与大家一同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的两岸学生交流故事,以及他所感受到的浓浓两岸情。

  时隔六年,李章程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的2月,那时他还是一名青涩的在校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一个两岸交流活动,负责接待来大陆参访的台湾大学生。短短一周的活动,让他无限感慨、留恋万分。他在日记中写下心得体会,暗自下了决心并设立了一个目标:未来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从事什么工作,都希望为两岸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如他所愿,李章程一路走到今天,从宋庆龄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成为正式工作人员,没有辜负他对自己的期望。如燕子衔泥,一直在为两岸交流搭建桥梁,贡献己力,即使当初缘起甚为简单:能亲自去一趟台湾,见见参加志愿者活动时认识的台湾朋友。但是多年下来,这个最初的信念却改变了他的生活。李章程认为,后来的很多东西超越了他跟当年那些台湾朋友之间的情感。因为两岸交流之间,有太多的感动,不仅局限于人和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两岸之间有太多的情感纽带,有太多的难分难舍。

  访谈中,李章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宋庆龄基金会举办了一个由两岸大学生参加的研修论坛。论坛有80名台湾学生参加,先到西安再到北京。在西安参访的过程中,来自台湾的一对兄弟急切申请欲打车前往甘肃,经向了解才知道,他们祖籍在甘肃,远在台湾家中的爷爷交代此行要前去寻根。最后,他们未能依计划行事,但是他们恳请,只要途经甘肃,务必停下车来,让他们的双脚亲自踏到那片土地上,“站一站就好。”

  “爱心、责任、奉献”,李章程认为,这是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核心价值。作为对宋庆龄女士毕生心愿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他认为基金会的工作不仅很有意义,并且很伟大。宋庆龄的思想和精神作为基金会最宝贵的资产,也是机构的定位和文化内涵。秉承着这种精神,基金会不仅在两岸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还成就了一段“跨海情缘佳话”。

  那是2007年,宋庆龄基金会组织交流团远赴台湾,参加“两岸青年菁英研习营”的活动。8天的活动结束之后,来自武汉大学的女学生王菲和台湾学生接待团的团长何丞谚萌生了友谊之外更深的情感。李章程说,他后来也听到这个消息,但是他个人向来对于两岸的恋情保持审慎看待的态度,因为从两岸走到一起,从爱情走进婚姻的殿堂,从两家人变成一家人,存在着重重阻隔。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对恋人最终跨越了海峡的地理界限,也跨越了4年的时光距离。他们于去年订婚,并于今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婚宴。而李章程作为见证人,自然也被邀请到了婚礼现场,为新人主持了难忘的盛宴。

  据李章程说,双方父母一见如故,相互之间也培养了很深厚的感情。这场修成正果的跨海姻缘,离不开长辈们高度的支持。由此可见,两岸交流之中不仅年轻人相处融洽,上一辈的人之间也同样没有距离,让人感慨良多。

  经常组织、参加两岸交流的活动,频繁与众多青年学生接触,让李章程的心态尤显年轻,也变得更会习惯孤独。年轻人的活动很热烈,然而活动结束之后,怎样平静自己的内心,怎么去坚持,怎么去感受众人中的孤独和一个人的充实,李章程说:“这需要博大的精神和坚持。”

  每次交流活动结束,李章程都会对两岸青年道一句临别赠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而今,那些学子也恰如漫天的星辰,分散世界各处,然而距离拉不远曾经依偎的心灵,问候的明信片如片片雪花飘向李章程的手中。两岸之情,亦如星火燎原;骨肉亲情,终将同胞融合凝聚。理性的去感动,诚挚的去投入下一次活动,李章程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访谈最后,李章程现场演唱了一首由两岸学生合作的歌曲《我们的心》。正如这首歌所描述的那样,因交流活动而结识的两岸学生,满怀深情共谱佳音,打动人心且回味无穷。(中国台湾网 芮益芳)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