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之一:“逢新必炒”这次是否会失灵?
这次,已经发行和即将发行的创业板公司预计10月下旬或11月集体上市。分批发行、集中上市使得短期供给集中放大,而抑制新股上市首日恶炒的盘中临时停牌举措更加严格,加上创业板开户还未全面普及,真正敢于在创业板二级市场尝鲜的投资者数量可能较为有限,以往“逢新必炒、高举高打”的场面是否会重复,令人怀疑。
有投资者归咎于已发行的这三批创业板公司“市盈率太高”。确实,综合计算下来,这三批共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6.6倍,而最具可比性的深圳中小板已上市的近300家公司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在40倍左右,创业板公司还没上市,就高出中小板逾40%的溢价率。如果创业板公司上市开盘平均上涨20%,市盈率就是68倍;如果上涨30%,就是73倍,无疑会在短期内积聚很大的风险。
但是,不具备疯狂炒作的条件是否就意味着市场不活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招股说明书中的发行市盈率是静态市盈率,而非动态市盈率,而上市后市场一般以动态市盈率来定价和进行估值分析,所以,应该更多参考的是这些公司已经公布的2009年中报财务数据和即将公布的三季报各项财务指标,并结合行业情况、公司管理层素质、生产技术水平、研发及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市场份额等诸多因素进行预测和评估。如果开盘价格合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就不会作壁上观。
所以,我认为,逢新是不是会炒,需要根据各家公司的具体状况和当天开盘价格来综合研判,不能简单下结论。
悬念之二:估值方法需要新的标尺?
近期市场关注更多的是创业板首日的开市表现,实际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还需要一定时间去观察并留待市场检验。这也是基金们虽然修改了合同,但还是纷纷表示初期会谨慎行事的原因之一,创业板公司中长期的估值和定价确实是一个难题。
据笔者学习心得,对创业板公司估值,除主板市场成熟的“相对估值法”外,还需要结合“现金流折现”等“绝对估值法”,它更强调动态估值,并且还需要重视有些财务比率的变化,比如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相对估值法”时,除需要考虑P/E(市盈率)和P/B(市净率)指标外,还要加大PEG(市盈率增长比率)指标的考量权重。
由于创业企业普遍具有非线性成长规律和业绩稳定性不强的特征,除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外,一些定性指标也非常关键,比如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股利分配政策、资源控制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公司战略等。
悬念之三:是公募还是私募的天下?
由于小盘股的流动性、市场的冲击成本和基金本身存在的赎回压力,创业板设立伊始,公募基金投资比例还只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对基金净值的贡献度有限,投资损益也不会很明显。创业板高估值的特征也加深了公募一开始的“谨慎”,因而希望公募基金在一开始就呼风唤雨似乎不现实;而私募基金资金性质和操作风格“小快灵”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交易性机会上的把握可能更胜一筹,在创业板运行初期,私募资金的主导作用可能更强。
然而,私募和公募基金中长期的比拼还是建立在价值发现和研究力量上。中小散户是跟着私募和游资动向抓交易性机会,还是静下心来跟踪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巧抓市场“漏网之鱼”,则完全视个人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