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塘思悟

时间:2011-09-22 16:40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无我”。

  “笃实”。

  看见黄兴小学墙面上的巨幅校训,就到了黄兴故居——凉塘。不声不响,不知不觉。

  凉塘真有塘!且多。正前方一字排开,三口。近屋,还有门前塘。各塘之间蹊径联络,绿荫蔽空,直垂水面。塘又连起护庄河,迤迤逦逦,环绕故居林园。那塘就尤似晶莹珠串,瑟瑟生光,垂挂在故居胸前。整个庄园,又组成一方更大佩玉,镶嵌在湘江之滨,浏阳河下游,东山大桥左岸。

  蒙庆受福,长乐永康。幼年的黄兴,从正堂屋刻有门联的大门口望出去,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碧如洗的大小凉塘,也就心明眼亮起来。门前塘搭着跳板,是供洗洗涮涮用的。余剩的塘,都是干旱时节为绿野平畴上的禾田灌溉的。塘蹊上架起龙骨水车,车架上长工们脚踩“羊头”,轱辘翻转,随着吱呀吱呀的声响,塘里的清凉,就被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浇灌到了远处的禾苗。歇息时,小黄兴会爬上水车,学着踩起车砣,也会斜倚车架,听阿公大伯讲那太平天国耕者有其田的洪杨故事,还会歪着脑壳,骨碌着眼珠问,为何不再打开往下的口子,人家的禾,不是干得更厉害?答:肥水不落外人田。哪晓得,接连几天,那往下的口子,被人捅开了!塞上,踩开,又塞上,又被踩开。以为有人使坏,最后,人们个个傻眼,原来是东家小少爷!

  黄兴喝着凉塘的水长大,端来凉塘的水磨墨,初应县试,连写三文,第一篇让同去的邻居拿去,第二篇被姐夫抄去,二人双双得中,而自己最满意的第三篇,却名落孙山。回后把三份草稿拿给在家教馆的父亲看,也认为第三篇写得最好,才稍释胸中块垒。两年后,再试,自是得中!然而此时的黄兴,已经写过《笔铭》“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在《别母应试感怀》诗中写道:“一第岂能酬我志,此行聊慰白头亲。”

  此时,黄兴在湘学巨绅王先谦的长沙市城南书院求学,“每月课奖,足资膏火”。又在湖北两湖书院深造,被誉为“文似东坡,字工北魏”。而后又远赴日本,演武习文。于己于家,虽离凉塘,却循水系,通江达海,眼界日趋开阔。及至归国,密谋革命,而立之日,创会“华兴”,“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为筹组长沙起义及日后革命,不惜变卖了凉塘300石祖田。事败,再走日本,与孙中山合作“同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辛亥以前发动的10余次起义中,黄兴几乎“无役不与”,注重实行,喋血苦战。辛亥大举,黄鹤白云,“黄兴到”而三军振奋;辛亥后不久,即因时事困厄,忧国怀乡,积劳成疾,“嗑血数盂以死”,年方42岁。

  凉塘之水,遽然干涸!

  笔者虽为藐小,却是先生严格意义上的同乡,参加过黄兴故居的恢复和陈列。文物部门前往察勘,无人知晓凉塘所在,作者为之带路,亦是首次来此。杂乱的草垛中,凉塘日臻残破,不免唏嘘。上凉塘即王先谦所居,王为黄兴的邻居、老师、院长、死敌。长沙土话“黄、王”不分,上下凉塘泾渭分明。黄兴长沙起义,就因王向巡抚告密落败。辛亥后还乡,万人空巷,欢声涌动,就是王与叶德辉少数几人反对。而叶就是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记之劣绅。也就是这次返湘途中,黄兴作著名《卅九初度感怀》:“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对家乡笃厚深挚之情,无以复加!志在“建设共和新事业,铲除世界最强权”的黄兴,“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何以出此情调低沉之作?他的《为蒋作宾书扇面》,言为“作品中态度最消极的一首”。全诗是:“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方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先生当年的苦闷愤懑,是时代的悲歌,哲人的醒识。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今日黄兴故居,“无我”“笃实”辉映凉塘,洞穿历史,发人深省……(章庭杰)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