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远去的共同记忆——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侧记

时间:2011-08-22 14:12   来源:新华网

  南京中山陵祭堂,43位两岸记者一齐向孙中山先生石像深深三鞠躬,敬献写有“深切缅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花圈。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台湾记者姚佳倩轻轻擦去挂在眼角的泪花。

  这是海峡两岸“重走辛亥路”联合采访团在南京发生的一幕。7月10日到18日,26家两岸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沿着辛亥革命历史发展顺序,从广州出发,走中山、武汉、南京,转北京,沿途追寻辛亥先贤的脚步,重温从未远去的两岸共同记忆。

  广州黄花岗、中山翠亨村、武汉起义门、南京中山陵、北京碧云寺……众多辛亥革命遗迹在两岸记者眼前纷至沓来。9天的行程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将辛亥革命历史一页页翻开。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绿树成荫,整洁古朴的民居点缀其间,宛如世外桃源。1866年,孙中山就在这个只有60多户人家的小村出生。如今村口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赭红色小楼,这是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建成的居所,历经百年沧桑被完好保存到今天。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朴实无华的校舍给人肃穆严谨之感。校长室、饭堂、寝室等按照资料照片复原的陈设,仿佛把时间带回到近一个世纪前,叱咤风云的国共两党精英在这里训练生活的时代。

  武汉首义公园内,士兵打响辛亥第一枪的塑像高高耸立。“那雕像是我父亲,又不是我父亲,”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子熊辉说,“我父亲只是武昌首义枪声的代表人物,丰功伟绩属于所有参加革命的志士,更属于所有发动、支持辛亥革命的人。”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

  北京后海北沿的宋庆龄故居,两岸记者认真观看宋庆龄生平展和馆藏孙中山文物展。精心布置的展厅里,件件珍贵的历史文件和器物不时吸引大家驻足观看,两岸记者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询问相关资料的细节,并将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摄入镜头。

  ……

  在主办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部的精心安排下,联合采访团足迹几乎遍及大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遗迹与旧址,两岸记者还深入采访革命志士后人和专家学者,共同重温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

  沿途所见的一切,对年轻的台湾《联合报》记者罗印冲既熟悉又陌生。他说,台湾的历史课本对辛亥革命介绍得非常详尽,照片与眼前的景象并无二致,但亲身来到事件发生地,触摸黄花岗刻有革命先烈名字的石碑,瞻仰巍峨壮观的中山陵,仍然感到强烈冲击。罗印冲将看到的一切精心摄入镜头,还在中山陵前买下孙中山手书“博爱”和“天下为公”的折扇,要带回台湾珍藏。

  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姜伯诚向记者表示,自己很小时就从课本上知道这段历史,父辈也经常耳提面命要牢记辛亥先烈。“对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两岸没有分歧。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值得大家去缅怀。”

  香山碧云寺前,姜伯诚深有感触地说,这一路上,发现大陆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保存得很好,令他十分欣慰。“两岸都是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共同的革命记忆,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走向和平共赢的未来。”

  100年的沧桑巨变,海峡两岸都已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然而辛亥历史共同记忆从未远去,辛亥精神更需要两岸中国人共同传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表示,今天,在海峡两岸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辛亥百年,我们应该继承辛亥革命志士的遗志,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步步实现。

  联合采访活动庆祝晚宴上,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致辞时说:“这次联合采访不仅在于使我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对中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大陆60年来发展变迁的一次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也是一次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大意义的深入思考。”

  “我们不能忘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叶克冬说。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