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据天津日报报道《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是郭冠英等人费时多年制作的一部传记片。早在2000年6月,张学良百岁寿辰之后,该片首次推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播出后好评如潮。因为这是张学良先生以口述的方式第一次把自己的情况告知世人。日前这部传记片的制作人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这部电视片的制作经过。以下为这次谈话的节选。
善心人出巨资
不小的制作费是我的制作伙伴王念慈的一位朋友捐来的。
我一直催王念慈早点把这节目卖掉,但她标准很高,根本不急着把它“嫁”出去。直到张学良百年了,刚好王念慈也与电视台谈好了,因此这瓶从世纪前窖藏到世纪初的陈酒终于得以分享大众,也真合了《世纪行过》的题目。
最令我感动的是,捐资人看完了节目(他也是从未看过,这次同大家一起看),叫王念慈向我转达他的谢意。这很有“做菩萨”的感觉,明明是他帮助了我,该我谢他,而他可能认为我把他的钱用到了正当的地方,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所以反过来谢我。
张学良的部下帮了我
有人问我该片做了多久?很难说。花了1年,但准备、研究、思考、待机,可以说花了10年。
张学良的部属宁恩承,他年岁最大,在片子中讲的故事最多,也讲得生动清楚。他比张学良大一岁,还告诉我对张学良不能以常人度之,因为我抱怨张学良对他和王铁汉这些人的轻视态度。晚年宁恩承每年仍去夏威夷向老长官祝寿。旁边人不知分量,宁有时吃了闭门羹,据说他一人在张的公寓下面的花园徘徊等待见面,别人见了都不忍,但宁却处之泰然。
赵四小姐护夫甚严
见到张学良,他对我仍很热情,以前的误会好像忘了,我则想伺机把一些话说清楚,但苦于没有机会。我知道必先打通赵四这一关,但她则说:“我们对你没什么,但你是记者,言谈必录,这就不好办了。”我知道要说服赵四不太可能,第一,她主观性极强;第二,她基本上就不喜欢与外界“分享”她的先生;第三,50年幽禁带来的恐惧仍有影响。最主要仍是张学良,日渐老去,外界资讯断绝,或仅取片断,无法做完整性思考。我这10年虽尽力突击,反复冲锋,屡败屡战,门开了又关,终不敌他们患难50年夫妻之情与长久拘禁的历史环境,败下阵来。
给张学良准备“大字报”
问题是我拟的,我知道张眼弱耳背,故写了“大字报”给他,每个字都有一寸见方。所以有观众不解他老是捧个白的东西在干什么,以为他在读讲稿,其实他是在看问题,我每点都为他想好了。
访问做了3次,每次约2小时。
张学良谈到了对内战的反对,对蒋介石的评价等,这些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大部分是已知的事的活验证;对广大观众来说,则是大部分未知的事的新教育,其冲击是很大的。
不过我也不能老王卖瓜,我想看了这片子会感动的多是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对E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张学良及东北已是遥远的上一代事了,要他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其困难度也许并不亚于我与赵四的沟通。尤其是如果我们要引起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要从“你知道张学良是林徽因的杀父仇人吗?”这句话开始,还实在有点滑稽悲哀。
张学良惊叹长征
采访时,张学良说的有些话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譬如说他对红军长征感到极为震动,曾对其部将们说:“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谁能把军队带成这个样?这么苦还不都带没了?为什么红军能做到?那就是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主义、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是一致的。而我们(指旧式军队)则不过是吃饭罢了。”
张学良为什么不回大陆
据我所知,张学良对发动西安事变至死不渝,许多历史学家如唐德刚就认为,蒋家王朝的灭亡和新中国的建立与西安事变并无直接关系。张学良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断也一直很不满。张学良在抗日心切之下还想加入共产党,他与蒋的关系是:“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仇”。
张学良的不回大陆也与他曾经的政治理念无关,欢迎他回乡是中国人共同的愿望。张学良的不回去实在是因私人因素,蹉跎过了时间,他自己一直在说“想极了东北”。
张学良一直说他最佩服的就是周恩来,周恩来也一直想营救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但也不敢操之过急,怕张遭杨虎城的下场,但50年代周也曾传话给蒋,要他不要杀张,“否则大家将来也不好见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