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场革命——辛亥革命,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而今,在辛亥革命95周年纪念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为宣扬革命思想做积极的准备。如在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发行了新的纪念品;在长沙,早在年前就把黄兴的铜像塑在步行街口;而在贵州,则掀起了纪念钟昌祚的热潮。作为贵州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钟昌祚以笔为枪,对封建势力口诛笔伐,为救国英勇捐躯,堪称一代文人的典范。
文人救国以笔为武
人说书生百无一用,然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往往都是书生走在救国战线的最前沿。特别是在清朝末年,深感内忧外患的处境让广大书生们奋起而奔走呼号,钟昌祚便是其中呐喊声最高的一员,为贵州乃至全国的辛亥革命成功作出了极大贡献。
1907年钟昌祚从日本留学回国,同年9月回开阳担任开阳劝学所总董。在此期间,每逢场集,钟昌祚便上街摇铃聚众,宣讲救国之方、强国之道。不知者私下问:“莫非是卖药先生?”他却答道:“不错不错,我这个药,能治国家民族的危亡哩!”钟昌祚认为,要想改革事业有所成就,必须先改革群众心理,提高民众认识,而且仅仅唤起一个县的民众也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钟昌祚到贵阳与张百麟等人发起组织贵州自治学社,并被推举为社长。
贵州自治学社成立,实质是一个革命集团形成。自治学社一方面得到孙中山的认可,接受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并通过创办《西南日报》及发刊《自治学社杂志》,积极宣传革命。另一方面由于钟昌祚身负“同盟会”会长、“学堂”堂长、警署司法科长三个重责,从而使自治社能以合法身分开展活动,如开办“慈善会”、“救济幼女所”、“劝业女工厂”等。到辛亥革命时,自治社社员遍及全省,拥有10余万人,成为中国西南一个重大的政治组织。
1911年夏,钟昌祚毅然辞去贵州警察署司法所长职务,以《西南日报》代表身份参加北京报界联合会,开始奔走于京沪,为国民革命呼号。同年11月3日,自治社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在贵州发起了民主革命,建立了贵州军政府,结束了清朝对贵州的封建统治。贵州辛亥革命成功后,钟昌祚被推举为都督府代表,随后又被推选为贵州省的参议员,其革命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
钟昌祚革命事业的成功与其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信念的形成则可追溯到其成长的历程。钟昌祚生于1870年,初字锡周,后改为山玉,是贵州开阳人士。由于家境贫寒,钟昌祚直到长大后才得以就读于开阳书院。他聪慧勤奋,在开阳书院的几年中博览群书,不仅通晓历史,而且开始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1896年,钟昌祚被开阳的知州推荐参加贵州经世学堂的入学考试。正是在经世学堂中,钟昌祚看清了腐朽的清政府丧权辱国的真面目,立志要拯救国家于为难之际,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期间他曾经跟同学说:“中国不出10年必有大革命,而革命非用武力不可。”且不说这是对后来辛亥革命爆发的准确预言,单是这份文人不惧武力的英勇气概就着实令人叹服。
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的封建势力仍旧顽固,钟昌祚空有一身文才武略却无用武之地,直到1905钟昌祚赴日本留学,才真正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7年2月,钟昌祚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从此改变了钟昌祚的一生。一个文弱书生开始以笔为武,以坚定的信念投身于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革命事业中。
成仁取义 文武双全
1912年2月2日,就在贵州辛亥革命成功三个月后,宪政党发动了“二?二”反革命政变,意在消灭革命政权。宪政党致电云南都督蔡愕,以“贵州公口横行”,要求滇军藉北伐之机代定黔乱,欲追杀革命党人。在这次事件中,钟昌祚再一次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其为革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至今激励着无数后人。
2月3日,远在上海的钟昌祚得知宪政党得到滇军支持后,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从上海绕道香港、越南、赴云南,欲凭一己之力化解两党的纷争,避免引发国患。2月9日钟昌祚在昆明《民报》发表《致滇军都督蔡愕书》,尽数贵州宪政党人为害贵州、扼杀革命的罪状,要求蔡锷改道四川。殊不知滇军已人黔数日,而钟昌祚只得从昆明追赶滇军。3月4日,钟昌祚抵达安顺,并于7日写下《行抵安顺致蔡愕兵书》,表达他阻止滇军退兵的志向。不料,次日早上他就被宪政党人扣押。
就义前钟昌祚闭目向北叩别老母,盘脚坐地,从容说道:“我竭我智,我尽力矣!恨不死于革命未成功之时,而死于民国成立之后,夫复何言!”其言闻者而泣下,一代文人不幸遇难,时年仅41岁!而更令人感叹的是,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钟昌祚在与康交谈中曾说:“他日有为国家民族牺牲的机会,决不怜惜自己的生命而苟活。”如此慷慨激昂话语从一个文人口中而出,而又不幸言中,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钟昌祚遇难后,英国传教士吉厚庵送信到开阳,他在法政学堂的学生宋元明义愤填膺,慨然到安顺殓尸。当灵柩路经贵阳,停于红边门三教寺时,昔日贫民工厂、慈善会、幼女救护所等工厂平民,不顾危险,纷纷前往悼念。最后灵柩运抵开阳县城西部18公里处的赖陵。
1913年,国民党北京稽勋局追赠钟昌祚为陆军少将。1929年,国民政府再度表彰钟昌祚,题赠“成仁取义”匾额,现仍保存在开阳双流钟宅。翌年5月15日,贵州省政府为钟昌祚重立墓碑,碑刻“钟先烈昌祚墓”,背面为国民政府的表彰文字。墓地四周开阔平坦,为田地包抄;墓后百米之处有一小石堡,上有高丈余的一方石柱,俗称“将军碑”,故墓地又称为“将军背印”。这一土墓,历经沧桑八十多年,但至今完好无损,足见世人之崇敬心意。
(来源:千龙网)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