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这方水土孕育了伟大的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也孕育了民国首届总理唐绍仪。
1911年的辛亥革命震撼了神州大地,摇摇欲坠的清皇朝便起用袁世凯来收拾残局。袁世凯为达到个人夺权的目的,对清皇朝和革命军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派出唐绍仪为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总代表伍廷芳谈判。在这南北谈判中,孙中山成功团结争取了清政府的高官大吏唐绍仪,使其逐步走上了孙中山所指引的民主革命道路,与孙中山携手合作,促成了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作为袁世凯议和专使的唐绍仪少年留美时曾接受过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他认为清廷不足保全,共和应该推动。基于这种思想,自唐到达上海的第二天起,和议就分明暗两条线,一是唐绍仪、伍廷芳的公开谈判,一是著名的“惜阴堂”密议。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归国抵沪,旋即在惜阴堂会见了唐绍仪。两人"同乡里,彼此一见,以乡音倾谈,握手称孙中山,似故交。此后不三五日而一晤,尽掏肺腑"。自此,唐绍仪的思想有了新变化,对孙主张的西方议会制表示赞成。在南北交涉过程中,孙中山表现出对唐绍仪的高度信任,唐绍仪对孙中山真心支持,在孙、袁的斗争中袒孙而疏袁,使几件关键事项,如停战、召开国民会议确立国体、优待退位的清廷等,迅速达成协议,为南北统一,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国民必须解决的问题。也由于唐绍仪在和谈中未能尽袁世凯之意,被袁世凯中途撤消了总代表资格。袁亲自出马,以电报方式与伍廷芳交涉,并不断地对革命军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和谈的结果是清帝退位、建立民国、孙中山临时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然而伍廷芳、唐绍仪在议和中所签署的条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使革命党人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使袁陷于被动的地位。
袁世凯虽篡夺了革命成果,实现了其作大总统的阴谋,然而,安定局面必须选择南北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出任首届总统,而唐绍仪适当其选,是孙中山、袁世凯双方的选择。1912年3月23日,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主持所谓“同盟会中心内阁”。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袁世凯的实力”,是中国统一的发展基础。一周后,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此后,唐绍仪思想转趋革命,力图按共和体制的要求去实施总理的职责,“凡事总以同盟会为向背”,极力推行民主制度,坚持实行责任内阁。如袁世凯欲借款,四国银行乘机抬高条件,提出监督财政的无理要求。孙中山认为外人“若监督财政,则应拒之”。唐绍仪坚决站在孙中山一边,称这是“亡国之征”,予以拒绝。这就使袁世凯认为其是障碍,便设法剥夺其权力,并使人对唐恶意中伤。袁世凯的专横,使唐绍仪彻悟袁之种种行为,乃于是年6月16日愤然辞职,不再与袁和北洋军阀合作,站到孙中山的护国、护法斗争同一战线。虽然共和制度的真正生存期犹如昙花一现,但仅仅当了3 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任期内,为捍卫共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捍卫共和提供了有力武器。当窃国大盗袁世凯肆意践踏共和制度。公然帝制自为,摇篮中的民国 面临扼杀的厄运时,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被迫展开捍卫共和制度的斗争。孙中山兴师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临时约法》遭弃毁。
此后,从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反袁护国斗争到两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长达10年的捍卫共和的斗争。
(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站)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