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北9月30日电 浪漫·思想超前·人性化——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眼中的孙中山
记者 李凯 李寒芳
“我们馆藏有上百万史料文物,有一件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孙中山先生的一颗牙齿。”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以下简称“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在提到党史馆所藏文物之丰富时,他幽默地说,“那颗牙可是我们国民党的舍利子啊”。说到高兴处,他爽朗地大笑起来。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成立于1930年。据邵铭煌介绍,1949年来台时带来的文物史料都是“精品”,尤其辛亥革命的史料相当系统、详细、完备,可直溯1894年兴中会成立。“其中,包含了孙中山大量的书札、讲稿、文章、文物等,里面透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沉浸党史资料30多年的邵铭煌对孙中山的研究自然颇有独到之处。他向记者描绘了他眼中的孙中山:“一个浪漫主义革命家”;“他思想超前,充满梦想,同时勇于将理想、梦想付诸实践”。他还说,要还原真实的孙中山,“让人们看到一个人性化的革命家”。
“孙大炮”不是空想家
说起孙中山,邵铭煌滔滔不绝。孙中山当时有一个雅号叫“孙大炮”。最早由他的革命同志叫出来,有些“挖苦”的意思,指孙中山一些想法天马行空,似乎不切实际。“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孙先生的思想不是空话,而是富于远见并能实现的。”
邵铭煌以馆藏文史档案中有关孙中山造飞机的故事为例说明孙中山的远见。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孙中山在1910年已开始梦想制造飞机用于军事和国家建设。
“‘党史馆’保存了许多孙中山与同志、朋友的书信、函电,恳切请他们帮助实现制造飞机的梦想。当时飞机还多用于表演、展览用,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到实际运用。孙中山的想法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邵铭煌说,在1910年革命党最艰难时期,孙中山还不忘在华侨当中募款造飞机,因为他觉得这对革命、对救国具有重要意义。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懈坚持,1923年,中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用于军事目的的飞机“乐士文”(宋庆龄英文名译音)号诞生了。“从孙中山提出造飞机到实现,不过10年多一点时间,被认为不可能的梦想最终实现了。这说明孙先生不是空想家。”
“党史馆”里存有一份1919年英文版的《实业计划》(孙中山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合称《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用英文写成,原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孙中山鉴于中国的贫穷落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本、技术等,认为要加快建设进度,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孙中山把这种意图概括为:“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邵铭煌说,在近100年前,孙中山就提出了宏大建设计划,提出引进外资、引进外国技术人才,发展中国经济。限于历史条件,这些在百年前无法实现。而今,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在发展阶段引进外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对新事物的敏锐观察,非一般人可比。”
“孙中山说自己‘志窥远大,性墓新奇’,我认为他是视野开阔,思想超前,对新事物非常有兴趣,性格甚至可以说有些‘顽皮’。”邵铭煌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