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战纪》手稿内页
手稿封皮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现存唯一一部由清军参战高官记录镇压武汉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内部手稿《武汉战纪》,昨日现身北京嘉德四季第27期拍卖会预展,将以180万元至220万元的市场估价参与19日“古籍善本”专场拍卖。此辛亥革命重要史料首次亮相,引起藏家和公众关注。
《武汉战纪》手稿为熊炳琦手撰,长29厘米,宽20厘米,封面墨书“武汉战纪”四字,全书共十六章、162页,约两万三千字。熊炳琦为北洋军政要员,武昌起义后,随冯国璋开赴武昌前线镇压,任第一军司令部机要参谋官。此战纪详细记录了清朝新式军队——北洋六镇开赴武汉镇压辛亥革命的历史,且以“日记式”记录了清军镇压武汉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对事件发生时间、状况记述精确详尽。
在该战纪中,从武昌首义后,北洋新军接命开赴战场镇压,出发前军队的组成、配备、对革命军的军情了解,主要战场的兵力部署和战斗情况,一直到南北议和双方停战,均有详细记录。
以往记述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多是出自革命人士的回忆,对革命内部阵营军事情况披露较多,但对清朝新军内部的军事动向甚少提及。这本手稿恰恰补充了原有史料的缺失,是目前所见唯一一本完整记述了清朝新军参与镇压武汉起义全过程的内部军事情况手稿。撰写人熊炳琦为当时清朝新军中的中层军官,对军中诸多军事部署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和准确,更增添它的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
“战纪”手稿记录无所不及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由清军参战高官记录镇压武汉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内部手稿,《武汉战纪》以精确详尽的记述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战事史料。
《武汉战纪》分十六章,均为为熊炳琦手撰,分别盖有“熊炳琦印”、“熊问梅”二印。书中有多处反复修改之处,也均出自熊之手。
昨日拍卖方向本报披露这十六章的具体内容:从清军第一军出师准备及兵力之编成,到革命军之状况,再到清军第一军滠口以北集中计划,记录无所不及,甚至还包括“对于武汉攻势地形上战略之概观”、“清军出师训令及滠口附近之防御”、“汉口攻击计划”、“滠口隘路通过及刘家庙之占领与海陆军连络法”、“汉口占领后兵力之配备及善后之处置”、“汉阳攻击计划”、“汉口王家墩附近之战斗”、“混成第十一协之迂回运动并二道桥兵舰之战斗”、“混成第六镇于四平山、黑山、大别山一带之占领并滠口二道桥附近之战斗”、“黄陂附近革军之扰乱与混成第十九标之攻击”、“黄陂附近混成第十协之战斗及其配备”、“陷落汉阳后我军兵力之配备”等作战计划及多场战斗实况记录。
熊炳琦生平
生于1885,青年时在保定入伍,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和参谋学堂。曾三度赴日考察军事及观操演习等。武昌起义后,随冯国璋驰赴前线镇压,深得冯国璋、曹锟之信任,北洋政府成立后委以直隶都督府参谋长、江苏都督府参谋长、北京陆军大学校长、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谋长等职。1921年“鲁案”发生后,会同外交使团王正廷去青岛与日本交涉,负责回收青岛租界主权。1922年7月授为昌威将军,9月封为山东省长,同年12月1日,北洋政府成功接收胶澳商埠(青岛)行政管理权,以熊炳琦兼任胶澳商埠督办。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时,他曾给予舆论与财政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1924年3月曹锟失败后,熊氏退出政界,转为实业, 寓居天津。1937年天津沦陷,拒绝出任伪职。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人大代表,195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