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9月28日电(记者黄艳、皮曙初)“我父亲说没有国就没有家,他不顾家人反对加入了‘共进会’,从这里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在76岁的喻安澜看来,父亲喻育之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六个关键词可以串起最后这位活到103岁的辛亥老人革命的一生。
关键词之一:共进会。喻安澜说,“父亲的一生要从加入反清组织‘共进会’开始”。生于1889年的喻育之1911年在武昌湖北陆军测绘学校读书。这年初夏,他加入了反清组织“共进会”。
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喻育之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战斗。“他负责让同学们换上刚发下的青呢制服,左臂或缠白毛巾,或缠白布,以作起义军的标志。”喻安澜说,武昌首义后,喻育之和陆军测绘学样的学生参加了阳夏战役的敢死队,保卫首义成果。
关键词之二:碑文。阳夏战役里牺牲了很多喻育之的同学,在今天的武汉球场街有一个叫“六大堆”的地方,因当年阳夏战役中阵亡的战士尸体堆了六大堆而得名。喻安澜说,父亲每年清明都要带着我们去烈士陵园祭拜他的战友。
上个世纪80年代,“六大堆”烈士公墓修缮,喻育之为当年战友撰写了碑文。“他说,自己也差一点堆在了六大堆里,成了无名英雄。”喻安澜说,“父亲生前写了两份碑文都与辛亥首义有关,还有一处在武汉利济北路,也是武昌首义的烈士公墓。”
“写碑文是一种铭记,当初不流行口述历史,碑文里有着父亲对辛亥当年特殊的情感。”喻安澜说。
关键词之三:辛亥军歌。喻安澜告诉记者,清明祭扫烈士陵墓时,父亲要领着他们唱辛亥军歌。说着,喻安澜就唱了起来“今夕、今夕、今夕、今今夕,黄沙万里一片战斗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我们兄妹都会唱,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妹组建了‘老树皮合唱队’,每逢一聚,总要唱唱这首歌,歌声能带我们回到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辛亥往事的场景。”喻安澜说。
作为辛亥军歌的传唱者,喻育之生前希望这首军歌能一直流传下去。“后代们聚会,我们也要唱这首歌。歌词和旋律让人铭记国家和民族经历的苦难历史,牢记先烈的浴血牺牲。80后、90后的后代也唱这首军歌,父亲肯定很欣慰。”
关键词之四: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喻育之的身影。喻安澜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父亲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总干事,积极筹办广州黄埔军校招生工作,并与在上海的不少共产党人相交甚好,努力排除国民党右派顽固分子对国共合作的种种干扰。
指着一张摄于1924年5月5日的老照片,喻安澜说,“这是父亲与邓中夏、毛泽东、向警予、瞿秋白等人的合影,他跟我们说过这里面好几个共产党人都跟他比较谈得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联共抗日的声音不少,喻育之就是支持者之一。喻安澜说,父亲当时是武汉市省党部代理主任委员,跟董必武有很多联系,他以个人名义公开表态,战争时期不应该打内战,应该联合共产党抗日。
“从辛亥革命到国共合作抗日,父亲坚持一个道理,革掉国家受欺压的命,实现民族复兴,这是辛亥革命精神的延续。”喻安澜说。
关键词之五:统一。台海分离,喻育之心系两岸。1980年6月6日,喻育之做诗“在行吟阁遥问台湾同胞”:“隔海遥向日月潭,可否合唱统一歌。”
“父亲常惦念当年去了台湾的朋友,盼着两岸和平统一。”喻安澜说,我记得父亲作诗是一气呵成的,91岁的父亲把在场的人都感动了。
“父亲一生最看重辛亥老人的身份,他觉得辛亥让祖国大陆和台湾多了一份历史回忆。他心底深处盼着祖国和平统一。”
关键词之六:乐观。1993年3月14日,喻安澜的父亲喻育之在汉口家中无疾而终,享年103岁,是参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最后一位老人。
父亲活到103岁,喻安澜认为,最大的秘诀是天性乐观。喻安澜说,过去的房子夏天特别热,父亲就“写诗解暑”,现在家中还挂着父亲写的“面对一荷池,四傍杨柳坡。树荫遮日少,屋敝受风多。疑是清凉国,暂为安乐窝。人人争避暑,老子自婆娑”。
“父亲这种快乐性格深深影响了我们家人。我想他之所以能从百年前战火硝烟中一直走到上世纪90年代,看到了改革开放、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与这样的乐观天性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