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庵是一位对辛亥革命爆发起过巨大作用的历史人物,却一直没有完整详实的传记来呈现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成长经历及其为革命奔走的一生。辛亥百年之际,《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刘静庵》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个空白。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该书主要作者湖北大学教授廖声武博士。
记者:什么原因促使您花大量精力写这本人物传记?
廖声武:刘静庵是潜江人,我也是潜江人,我曾主持省社科项目“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的革命宣传对武昌首义的催生作用”,对刘静庵生平有过一些了解,这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刘静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辛亥历史人物。虽然他并没能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但他创办的“日知会”却是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的重要原因,辛亥元老张难先甚至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世之饮水思源者多归功于日知会”。
记者:写作中,您遇到最大的因难是什么?
廖声武:收集资料太难。有关刘静庵的记载太少,他29岁才来到武汉,此前他在潜江的成长经历没留下任何资料。为此,合作者吴位琼和贺亮两位同志实地走访了刘静庵的家乡及其亲属,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本书第一章初稿的写作。另一方面,为了使书稿能尽量真实地反映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的革命活动,我跑遍了武汉可能有资料的相关单位,同时还利用机会到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查找资料,并利用出国机会到英国大英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搜集史料,完成了第二章至第十章及刘静庵大事年表的写作。
记者:您认为这本传记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廖声武:我希望将这本传记写成一部经得起检验的书。写作时,我将刘静庵及其有关的人物列表,将各时间段划出来,还原他们的活动,力争将本书写成一部信史。
通过对史料的收集和考证,书中对一些目前广泛流传的错误说法进行了更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避讳革命者之间的矛盾,比如书中对当时两个革命团体日知会和群学社唱对台戏的门户之争也有描写。这在其他类似传记中鲜见。
这本传记不仅呈现了刘静庵的一生,也塑造了包括宋教仁、胡瑛、吴禄贞等在内的一批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