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是中国近代史集体历史记忆的最好回顾,对两岸关系来讲,有太多的思想交集、史实启导和时代意义。孙中山曾用“百年锐于千载”一语道破同盟会成立以前的百年世界潮流。今天看来,这句话恰也是辛亥以来百年的最好概括。
历史走到今天,两岸的兴盛和发展,可以说肇始于百年前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完成了孙中山的“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奋斗理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振兴中华的第一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这段集体历史记忆两岸都不能忘记。正因为如此,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一直镌刻着武昌起义的浮雕,天安门广场在每年都竖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台湾则将孙中山尊为“国父”,并以“孙学”研之。而南京中山陵、香山碧云寺和翠亨村每年都有两岸往来的政要和百姓去拜谒,“中山舰”亦打捞建馆参展。两岸都尊孙中山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两岸四地这样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么多城市的街道、学校、公园、医院、会堂。这说明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着这位共和的缔造者。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鸦片战争以后,世界列强侵入,使中国深陷积贫积弱的苦难,在炮舰下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三千万两,亦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就使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在压迫和反抗中,寻找救国之道。孙中山三次到台湾,曾派人组建兴中会、同盟会分会,在台湾策划惠州起义,宣传革命思想。罗福星、林祖密、蒋渭水等都响应武昌起义,捐助孙中山,进行护法抗日斗争。回溯百年,两岸在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及在共同的抗争中是连在一起的。台湾同胞在日剧时代留下的可歌可泣抗争业绩,亦是载入中国史册的。在两岸的历史里,这本来就是共同的集体记忆,是任何人无法抹去的。两岸都应铭记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不是一人、一役完成的。在纪念辛亥百年的时候,众多“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烈士壮士群体,是值得两岸人民共同纪念和缅怀的。
辛亥革命还离不开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火炬,唤醒了华侨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看到了扫除多难贫弱而使国家复兴的希望。家国沉浮,侨心赤诚。在重要的革命关头,华侨以深入骨髓的爱国之情不仅出力捐钱,而且成为武装起义一往无前的骨干,黄花岗殉难的烈士中,华侨就有31位。孙中山本人亦在旧金山参加致公党,在南洋和美洲都得到华侨的倾囊帮助。今天纪念辛亥百年,“华侨为革命之母”,应是国人的集体历史记忆。也如孙中山所说:“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常留于国人之脑海”。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称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纪念辛亥百年,我们不能不回忆孙中山民主政治和大同之治的救国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坚定地主张统一中国和建设中国的思想。“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自己讲:“吾人以统一中国为职志”。他在临终前“团结,奋斗,救中国”的呼吁,直到今天也在激励两岸人民。只有中国的完全统一,两岸的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纪念辛亥百年,两岸应聚焦在中山先生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主张上,更加坚定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复归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不能忘记,孙中山当年考察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后,也制定了宏伟的建设国家的方略,提出和规划了包括铁路、东方大港及水利建坝等有远见的经济建设蓝图。百年之后,他的设想方案在中国大地正逐步实现。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两岸若能携手和平发展,定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实现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百年前孙中山在美国演讲:“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着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百年预言实现了,在辛亥百年的时候,两岸应铭记孙中山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本借鉴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两岸在建构国家民族认同的积累中,一定要找回本属两岸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回溯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近代史,仔细地重温辛亥革命奋斗的幕幕镜头,对大陆和台湾来说,都能在回顾和凝聚中找到那连带的历史脐带,都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分享这笔共同的思想遗产。
(乐美真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