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些台湾兵法研究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无论是作为孙子的后裔还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都非常崇敬古代兵家的军事思想,将孙子尊为军事智谋的理论源泉,多次研读《孙子兵法》。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吸取了中国兵家文化的大智大慧。
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学会会长傅慰孤对记者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在革命实践中运用了《孙子兵法》,而且在引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弘扬了《孙子兵法》。在这面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孙子兵学文化也独树一帜。在这个时期,对孙子其人其书的评价,对孙子文化现实价值的研究,高论巨著层出不穷,蔚为大观。
台湾中华战略学会孙子组召集人李启明说,孙中山对《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传统兵学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的王荣庆认为,纵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其乘势“伐谋”,及夜战“火攻”,以寡胜众及小兵夜战破大兵,这都能契合《孙子兵法》用战之妙。加上革命军上下同心,置之死地而后生,攻势的英勇,尽合兵法之道理。辛亥革命的成功正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因时而变,才成就了一番大业,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孙中山的一些著作反映出,他受到了中国传统兵家思想的影响。台湾学者告诉记者,内战连绵和军事力量薄弱的历史环境,使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强调,国家如要继续生存,军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番话听上去很平常,却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司马法仁本篇》里的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还有《孙子计篇》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台湾学者还认为,孙中山十分重视民生和国防的联系,这源于《武经七书》和诸子百家。人民的幸福是一种力量的源泉。1932年5月南京军用图书社铅印袖珍本《孙吴司马兵法》,首页为孙中山遗像和遗嘱,其正文《孙子兵法》与《吴子》、《司马法》合为一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孙中山思想与中国兵家文化的渊源。
有台湾学者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孙子思想也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孙中山最重要的战略论著《军人之精神培育》,强调精神或训导重于物质;有必要通过“三民主义”的思想教育来鼓舞士气。这些思想源于《孙子》。孙中山还详细阐明了军人应培养的品质:智、仁、勇。对任何了解《武经七书》的人而言,这些恐怕并不陌生。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还包括用谋略和诡道制服敌人。
台湾中华企业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建华表示,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今天,我们从中华文化的经典智慧中,看到孙中山以《孙子兵法》的道胜为核心,以全胜为目标,知彼知己的知胜,同心合力的合胜,掌握趋势先立不败的势胜,建立共识众心共信的意胜,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乘势转机,出奇制胜。(记者 韩胜宝 陈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