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坤之子、85岁高龄的熊辉在工八营旧址讲述“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中国台湾网7月15日武汉消息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班长熊秉坤在武昌打响起义第一枪,敲响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丧钟,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烽火。
14—15日,“重走辛亥路”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走进首义之都武汉,触摸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在总指挥部被破坏、群龙无首的不利形势下,父亲果断判断形势后决定在自己所属的工程营率先起义,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100年后,当熊秉坤之子、85岁高龄的熊辉在工八营旧址上复述那段经历时,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1911年10月10日,面对复杂情势,熊秉坤以新军工程第八营营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身份首先率部发难,“下楼吹哨笛集合队伍”,随即对空连放3枪,首先率部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并组成敢死队40人攻破总督署,立下卓越战功。
“这一枪不仅仅是敢为天下先,更是无私无畏。”熊辉认为,当年很多仁人志士为了革命毁家纾难,应该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场起义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辈,无数失败的起义共同铸就的成果。
事实上,熊辉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知道父亲的显赫事迹。虽然孙中山先生曾明确给予父亲“打枪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嘉许,但熊秉坤都很少主动提起往事。
“1945年辛亥革命纪念日时,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采访父亲谈辛亥革命的英雄往事,没想到熊秉坤以‘只谈民主和平’为由拒绝,耿直的性格可见一斑。”熊辉还透露,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酒会上,“末代皇帝”溥仪端着一杯酒走到熊秉坤面前说:感谢你这一枪把我打成了“新人”!二人随即“杯酒泯恩仇”。
熊秉坤等革命志士的起义情景,如今已经塑成群雕,屹立在蛇山之上的武昌首义公园。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认为,辛亥革命留给后世的遗产在于,不仅有所破,更有所立:它推翻了旧制度的同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新社会,展现了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鄂军总督府前的炮火风云,中山舰号的惨烈悲鸣,阳夏保卫战的奋勇不屈,每一处历史遗迹,都穿越时光,诉说着百年前一幕幕的恢弘往事和革命志士的爱国豪情。
辛亥革命精神到底是什么?熊辉认为,辛亥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他说:“只有真正理解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才能更好的建设今天的国家,为了更加繁荣的明天奋斗。”
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鄂军总督府旧址)门前,记者偶遇了一队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他们利用暑假期间在武汉走访辛亥革命遗址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参加此次活动的大三学生萧曼认为:“对我们而言,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和慷慨豪情,就是坚持正直为人的原则,执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的做正确的事情。”
历史斗转星移,精神薪火传承,而如何对辛亥精神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正是弘扬辛亥精神的关键所在。(记者 李徽)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利用暑期走访辛亥革命遗址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在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向烈士敬献花圈(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有所破,更贵在有所立(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