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不冷 浩气长存——两岸记者拜谒黄花岗

时间:2011-08-25 14:5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同盟会会员温生才之孙温国杰(左)向记者讲述先辈起义经过(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中国台湾网7月11日广州消息 正在广州进行“重走辛亥路”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11日来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拜谒,开启“重走”第一站——在辛亥革命的起点缅怀志士先辈的丰功伟绩。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此次起义失败,同盟会死伤惨重,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了广州黄花岗一地进行安葬。   

  虽然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在辛亥革命的历次起义中,广州起义堪称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孙中山曾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作序文评价:如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盟会会员温生才之孙,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会长温国杰告诉记者:从1989年成立遗属联谊会至今,已有50多位与黄花岗起义烈士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人加入了该会。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辛亥革命和先辈事迹,联谊会常年为学生进行义务讲解,至今已接待一千余人次。   

  78岁的杜桥隆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杜凤书的侄子。他从事义务讲解的工作已经多年,但说起先人当年的往事,老人扔双手颤抖,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当年伯父在新加坡得到同盟会起义召集令,明知前路凶险的伯父放弃了自己抓的“生”阄,代他人领“死”阄,为家国大业毅然赴广州举义,慷慨成仁。如此的豪迈壮志时时激荡着作为后人的他,这也让杜桥隆愿意作为一名特殊的历史见证者,把先人们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燐。”100年前,烈士们在国家民族的存亡之际,生身取义,慷慨赴死,为了正义和苍生献出宝贵的生命,以碧血为革命奠基,为国人启蒙。100年后,昔日烈士喋血之处,古木参天,青松林立,童叟乐于其间,一派祥和景象。   

  七十二烈士中郭继枚的侄女郭月红认为:虽然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积累了重要的战斗经验和民意环境,正是烈士们的热血,唤醒了国人反抗意识。“先烈们的不屈事迹是国人的精神宝藏,我们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一代代年轻人,不断鞭策自我,报效家国。”(记者 李徽)

78岁的杜桥隆向记者讲述伯父杜凤书的故事(中国台湾网李徽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昔日烈士喋血之处,如今古木参天,青松林立,肃穆祥和(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中国台湾网李徽摄)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