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 研究成果  | 台湾姓氏  | 寻根图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谱钩沉  | 名门望族  | 各姓名人  | 寻根觅亲  | 好书共赏  | 常识荟萃
 
 
各地李氏

  时间:2007-12-12 10:32    来源:     
 
 

江西临川杨溪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江苏安山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浙江寿昌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 ,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
  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山东高密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汉代名将李广,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李广的后人有一支从陇西迁徙至山东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成为高密人。
     高密李氏有谱可查者,为四始祖:其一为死,字德温;其二为会之(五世祖);其三为性之;其四为有显,在元朝时任西台御史。
     会之生珠,字廷珍,廷珍生敬祖,字崇孝,为提举。提举生均达,均达生伯荣,字廷亨,亦为提举官。伯荣生二子,大的叫珪,字允敬;小的叫逊,字允谦,为闽藩陕阃司幕官。李逊生二子:一个叫本,字文宗;一个叫侠,字文英,别号松庵,为镇海太仓教授。松庵生有七子,其第三子为司马。

浙江余姚李氏
  其开基始祖为李信(武一信公) ,在浙东有李氏望族,旧谱称三江李氏,因其分布于三江:蓝溪叶岙为姚江;奉川江口为蕙江;仲夏江东、江北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陇西中一支,东迁到山东,而其中再一支由山东迁姚(浙江余姚),由余姚迁至三江;分成三大支。
     李信生二子:大的叫恳,小的叫憩。恳公十四世孙有严、滋,严仍居蓝溪,为蓝溪始祖;滋迁徙至奉鄞,为今奉鄞始祖。憩公十四世孙叫孝祥,迁居于叶岙,为叶岙始祖,此即三江李氏之三大宗。
     蓝溪李氏这一房中,有裔孙叫泌,字长源,封邺县侯。李泌房系中有光州刺史名杞,为避朱梁翦灭之祸,随王审做官到福建,于是定居于福建长溪,成为长溪显姓。后人有秉义公,被送往福建江口服役筑堤,于是把家安在那里,江口李氏便自此始。
     余姚李氏中,还有一支迁徙自浙江上虞。
     余姚李氏有谱记载,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书3人,观察使1人,提刑者1人,节度使3人,元帅总管3人,刺史、郡守与节度使、进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属28人,真可谓族大名望。

江苏无锡李氏
  其开基先祖为太保公,光绪十一年(1885)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记载,江苏无锡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汉而下,以至于唐,有迁河南固始县的,有迁福建邵武的。至宋朝,邵武房系中出了名臣李纲,他的后裔太保公,侨居梁溪(今江苏无锡县)之李墅,因而以太保公为梁溪李氏的开基始祖。从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了好几百年,成为当地大姓。

湖北枝江李氏
  其开基先祖为份公,光绪十三年(1887)李烈卿修《旌阳李氏宗谱》记载:旌阳(今湖北枝江)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陇西,后迁徙至湖南的常德,继而又迁江西饶州(江西鄱阳县)。此家族传到份公时,已是宋朝。份公在宋绍兴年间登进士,并被任为旌阳令,他把家安在旌邑之南门,成为旌阳李氏的始祖。
     旌阳李氏的后裔有迁西里的,有迁椿峰的,有迁东山的,还有迁上宅及陇上的。其前代世系口下:
     1.陕西汉中西乡李氏
     据光绪十五年(1889)李友植等修《汉中西乡李氏谱》所载,在今陕西汉中西乡的李氏家族,是明朝中叶迁去的,至清朝光绪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2.山东邹平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天锡公
     据道光三十年(1850)李涛等修《邹平李氏族谱》载:山东邹平县的李氏家族,是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锡公由河北枣强迁至邹平郡北之辉里庄,至清朝已相沿数传。
     3.湖南桃桥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眉海公
     4.今湘东桃桥李氏,是明朝建文年间,由江西迁去的。据光绪十九年(1893)李良赞修《湘东桃桥李氏宗谱》载,其始祖眉海公,在明建文时期,由江西迁至湖南,落籍湘东。传至达公、超公时,一个迁桃坪,一个迁桃桥,分别为桃坪、桃桥开基始祖,到清光绪年间,已历500五百多年,传20代,丁衍数千。

江苏丹徒李氏
  其开基先祖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汭,据民国十四年(1925)李纯锡等修《开沙李氏宗谱》记载,今江苏丹徒县开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呐。在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先迁新安(在今安徽歙县内),再迁祁门(今安徽祁门县)。
     传至宋代有太二公,由祁门迁居到江苏丹徒之开沙。
     从太二公往上溯,其世系是:昭王油生三子:伴、佑、佯。时佑为饶州刺史,遭黄巢之乱而亡,为歙州刺史代葬,佯闻,往歙州谢之,随即便定居于歙县。以后黄巢义军又攻陷歙县,李佯再迁黄墩。不久唐亡,又迁新安,为新安之开基始祖。
     李佯传京,京传仲皋,仲皋传德鹏,德鹏传贵懋,为宋开宝年间银青光禄大夫。再传数世至太二公,为开沙之始祖。
     开沙李氏后因江潮肆虐,开沙故址难存,而各迁他处,有迁于润城、杨城之内外的,有迁至顺江州之南新州的,有迁小沙粤河一带的,还有迁苏州靖江等处的。

云南腾冲李氏
  其开基先祖为德公,今云南腾冲李氏,自明朝以来,成为滇中大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东益都的这个李氏宗族中的德公,为府军右卫千产,从沐英克定云南,袭云南前卫前所千产,封昭信都尉,这位德公便是青齐李氏人滇之始祖。
     传至三世,有裔孙全、和,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调任云南腾冲,于是在腾 冲安家,子孙繁衍,遍播腾冲。

河北交河李氏
  其开基先祖原居山西洪洞,明成祖时迁至交河马连坦,民国二十六年(1937)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谱》载: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迁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马连坦,此后裔孙各繁衍,初分为东、西两大支,其东又分为12支,其西支复分为5支。

辽宁李氏
  其开基先祖分别为唐朝耆国公李谨行,明总兵李成梁,游击李成芳在今天辽宁省境内,李姓子孙繁多,其中一些县区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这些李姓家族,成为开发边疆的生力军。
     法库县,今属辽宁省。据《法库厅乡土志?历史》载:法库,“属开原县。康熙三年,废三万卫改置开原县,以其地属焉。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只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法库’其转音也”。可见李姓在清初已成为法库县八大姓之一,并且是聚族而居,人口众多。
     《法库厅乡土志?氏族》中说,到法库来定居的一支李氏,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在康熙三年(1664),由山东登州府招远县迁居境内。至光绪年间,已传九世,成为当地大姓之一。
     法库的另一支李氏,是唐朝李谨行的后裔,《法库厅乡土志?耆旧录》有记载。李谨行,唐朝靺鞨人,其父突地稽,初事隋,及唐武德初,归顺唐朝,奉朝贡,被授总管,并以战功封为耆国公。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李谨行从其父亲那里承袭了李姓,曾任唐朝营州都督及安东镇抚大使,功盖当世,死后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从唐朝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李谨行的家族已有一千佘年的历史了,李谨行之后,皆以谨行赐姓为荣,世代姓李,清朝开原县内之李氏,多为李谨行之后。
     辽宁铁岭县,在清朝时期,其境内有大姓李氏。据光绪《铁岭乡土志?氏族》载:其李姓大族有两支,一支为明朝总兵成梁之裔,有成梁墓在城东20里屠家楼子,翁仲石马,俨然在列;另--支为明朝游击李永芳之裔。
     李成梁,字汝器,明朝隆庆中升副总兵,协守辽阳。万历中为左都督、镇辽总兵,前后镇辽28载,官至太傅。
     李永芳,为明代抚顺游击,后归清朝,官至总兵。其子李率泰历任刑部参政、吏部侍郎、宏文院大学士及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李永芳子孙多显官,族大名显。
     辽宁彰武县有李氏家族,据《彰武县乡土志?氏族》载:“县属设治未久,村丁稀少,所在多系招垦佃民,姓氏繁杂。惟未设治以前,有蒙民十一产,自外蒙古察克尔移居本境,牧牲营业,其姓曰:白、包、罗、邰、洪、赵、吴、王、戴、李、韩,嗣续已十余世矣。”可见,李姓家族作为“蒙民十一产”之一,来彰武县年代甚早。
     宣统《岫岩州乡土志?氏族》载:其境南门外有李氏家族,原籍顺天宁河,咸丰间经商到辽东岫岩州,于是定居下来,至清宣统年间已四传,丁口六十多人,因善经商,而家业兴盛。

浙江缙云李氏
  开基先祖为唐代李阳冰,台湾李振球先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说,浙江缙云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谱记载,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阳冰。李阳冰,籍贯赵郡,他在唐朝时期,来到浙江缙云县当县令。李阳冰在任期间,某年,缙云境内大旱,人民饥困,作为县令的李阳冰十分忧虑,相传他因爱民心切,而设奠祷于城隍庙,请求上天速赐甘霖,并起誓说:“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庙。”后三日已到,天空晴朗无雨,李阳冰于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庙,一时间,城隍庙宇火焰冲天。正在这时,庙宇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随着滚滚雷声,大雨倾盆。借助神功,缙云久旱逢甘雨,是年喜获丰收。这件事过后,李县令因感城隍神恩,而重修庙宇于西山之颠,起名为“西山庙”。李阳冰善篆书,有“篆圣”之称,他亲笔写下了“祈雨始末,以篆书刻碑,树立于庙侧,碑名为。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此碑约三四百宇,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现上海商务印书馆法帖中收有该碑拓本。
     李阳冰在仕内除了留下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外,还有另一座石刻,即“黄帝祠宇”碑。
  后来,李阳冰离开缙云,到繁昌去当县令,他的后裔定居于繁昌,于是又有李志写的谱序。李志正是缙云李氏宗族之祖李阳冰的后裔,他发现自己家中所藏宗谱世系,与繁昌的李氏宗谱世系有一致的地方,于是考证两地李氏,实为一源。
     根据缙云宗谱记载,李阳冰的后人,有名皋者,曾任厦门守备,不久又调任台州(今属浙江)守备,李皋就成为台州李氏的始祖。
     李皋其人,红髯,身长九尺,知兵法,在宋朝时封为健将。
     李皋之后裔,有大德公者,把家从台州迁到了缙云,他便是缙云李氏之始祖。据说德大公是一儒者,他从台州翻山越岭来到缙云,遍访崇山峻岭,最后在距离缙云十里的周村居住下来,以当私塾先生为业,他所取甚薄,只求膳宿,实为义孝,就这样干了十年。周村有长者见其每日就餐前,先将学生送来的饭菜焚香供拜,问后知他因先人尚无可葬之地,而随身供奉,很为感动,于是许他择村前郑氏宗族之地,葬其先人骨灰。这样,李大德终于以十年的义教和孝行,得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李大德公九世孙,即当上宋朝刑部尚书的李志。李志,字旭山。传说他曾就读于仙都峰书院,一天傍晚,志公在专心攻读经书,忽见窗外伸进一只黑茸茸之怪手,诘公毫不惊恐,信手以笔在黑手当中写下旭山二字,只听得窗外有乞饶之言,说:“请大人宽恕”。志公于是对他说:“附近田蛙呱噪,如能驱去,就放了你。”窗外说:“当为大人效命。”志公即以湿布擦去旭山二字,怪手即隐。一会儿呱呱之蛙声果然远去,从此独峰书院方圆半里地内,不闻田蛙之声。对此,李振珠先生曾亲去考察,竟确属真实,可谓奇矣。
     缙云李氏宗族发展至今,子孙众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于同出一源,而集资合建总祠于缙云城内。各支派选一理事,组织总祠理事会,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内部,排定字行,区分辈份,秩序井然。

湖北阳新李氏
  基开基先祖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孙李衢,台湾李鸿绪先生有《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文,叙述如下:
  据李鸿绪先生考证,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开国皇帝出自陇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孙空前繁衍,《氏族典o李姓部》载,主祖李渊有子二十二,李渊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吴王。恪九世孙李衢,迁居于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轩、辕、(车并)、辂,这两个儿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迁到湖北省的阳新县,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来历时一千多年。
     迁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孙繁衍,派系众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辂这一支系来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数,井然有序。
     李衢的后裔,人才辈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书;有李文郁,为帅府,李文郁后迁江西九江德化,其后有李鸿达与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在阳新的后裔中,有李应熙,清康熙时为翰林;有李克伟,是乾隆、嘉庆时人,进士出身;有李滋松(字衡石),为咸丰、同治时人,曾任新疆藩台兼署抚台,其弟李捷云,为新疆协台。
     李衢的后裔又有从阳新迁至英山(今安徽英山县)的,这一支系中有李伯质士彬,为嘉道时翰林。他曾于阳新宗祠撰有楹联数幅。其一:“先代启藩封,至今烟火万家,瓜瓞实繁冠带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糕无。”其二:“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湖南安化邓姓李氏
  其先祖是唐后主李煜第八子,后唐邓王李从镒的儿子,
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
  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
     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