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晚报新闻热线,请问您有什么事?”这几天,於小啸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晚报热线办公室接听市民打来的热线电话。正在香港浸会大学读大二的於小啸是趁着香港的新年假期来晚报实习的。“我一直都挺喜欢新闻的,回来看爸妈的同时也要过个充实的假期。就是马上要回去了。”
据说她的姓与方孝孺有关
趁着於小啸没接电话的当儿,记者和她聊了起来。“我的姓氏是不多见,经常有人把‘於’读成‘于’(yu的第二声)这个音的,但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读yu的第一声。还有,‘於’字并不是‘于’的繁体,它也是一个简体字。”於小啸在浸会大学念的是中文专业,对自己的姓氏说起来头头是道。
“我的姓氏据说还和明朝的方孝孺有关呢。”方孝孺是宁海人,明朝大儒,因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获罪,罪及十族,但当时就有传说,方有两个儿子逃脱了追杀。其中一子改姓“施”,这个字拆开来就是“方人也”,意即是方家的人;而另一子即改姓“於”,拆开来是“方人二”,意即方家还剩下两人。
小啸说,这只是他们家族里的传闻,她也说不准到底是真是假,不过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她跟人家这么一说,人家也都觉得这个说法可以接受。
懵懵懂懂上了香港的大学
两年前,开朗的她走进了香港浸会大学的校门。“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爸爸听说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于是鼓励我可以去试试,我就在网上下载报名表,报考了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
报了名之后也没多想,依然埋头读书。高考分数公布后,“我大概超出一本分数线五六十分,符合他们的基本要求。”但小啸对去香港读大学确实没多少想法,她填报的志愿是广东外语经贸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过她的爸妈觉得既然报了香港的大学,试试也无妨。于是,小啸先后到上海和杭州参加了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面试。
“最后的结果是浸会大学录取了我,不过他们建议我把我一直希望读的新闻专业换成中文专业。”小啸一时有点想不通,浸会大学的老师告诉她,转成中文专业,以后的就业面会宽很多。小啸听了也有点稀里糊涂,心想老师说的话总不会错,就这样,她懵懵懂懂地走进了浸会大学的校门。
大一的时候,她都是和内地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都没怎么出去,也不熟悉香港。”到了大二,小啸出校门多了,胆子也大了。“现在已经挺适应了,感觉不错。经常有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来学校讲课,老师授课也都很认真,感觉真能学到知识。”小啸简单评价了她现在的大学生活。
姓氏是有趣的“麻烦”
这个“於”姓给小啸带来过很多有趣的“麻烦”。“我刚到香港读书的时候,香港的老师和同学看到我写的姓氏,个个好心劝我不用麻烦写繁体字的,他们看得懂简体字。哈哈,他们也认为‘於’是‘于’的繁体。我解释了又解释,才算消除了他们的误会。”
“我这个姓还能读为wu,于是好多次我坐飞机都发现登机牌上有这个问题,幸好还没误过事。”不过,小啸还是有点担心:万一哪天因为自己的姓氏引来问题上不了飞机可怎么办?
“那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呢,也很特别的。”记者对她的姓名“穷追不舍”,“我是虎年出生的,虎不是要啸吗?如果起虎啸就太男子气了,爸妈就给我改成了小啸,宁波话读起来很像‘小小’,我是女孩嘛。”
姓氏来源考
於姓的最早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其二是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人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
文中於小啸所称的姓氏来自方孝孺,有可能是方的儿子在当时为避祸借用了“施”姓和“於”姓。“於”姓最早的来源还是应该参考前面的两种说法。
(来源:宁波晚报)
编辑:齐晓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