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神象征与特点:陈家在垦拓时期转迹为大租户,奠定了地位基础,而家族的传薪在余三馆的砖瓦梁柱间不断流传下去,这座古厝格局建构完整,雕刻彩绘水平一流,在匠师的巧手下,将粤东与闽南建筑交会出美丽的图画。 建筑时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2. 古迹级数:三级。 3. 方位:坐西朝东。 4. 建筑型态:单进多护龙三合院
图片概说:
|
1,内埕:从左右内护龙伸出一道矮墙,将间楼到正厅之间的宽敞空间一分为二,矮墙内称内埕,隐密性较高,多半是妇女们做家事或聊天的地方。
2,外埕:矮墙外为外呈,私密度较低,通常用来晒榖、晾衣及从事农忙。
※如此的区院代表了余三馆在生活空间规划上,注重传统与秩序。
3,轩亭:又称“四脚亭”,是正厅的延伸,也是馆内接待宾客或家人休憩的区域,轩亭常见于寺庙中,一般民宅较少设置,因此,这座轩亭象征陈氏家族当年如日中天的地位,及财富。
4,门楼:余三馆的独立外门,属三开间的门厅式建筑,具有守备功能,主人经常在此迎送宾客,左右两侧的小房为奴仆或长工的住处。门楣上挂着“余三馆”的木匾,两侧墙面采穿瓦衫设计,门内墙壁还留着当年枪孔遗迹,屋脊以花草剪黏图案装饰,古朴又不失贵气。
5,正厅:厅内供奉陈家历代祖先牌位,为纪念祖先创业维艰,又称“创垂堂”,大门上县“贡元”匾额,是陈有光纳捐取得成均进士后,同治十二年,由福建省布政司颁赐,神龛两侧原本立着“恩受贡元”、“成均进士”两支执事牌,为了防此被窃,后代将之收藏起来,未为展示。
6,卷棚歇山式屋顶:轩亭的屋顶,是此座古厝最为值得一提的地方,此造型为“卷棚歇山式”,屋顶呈圆弧状,但四个屋角却起翘迎向天空,形成棚飞耀姿态。
7,马背山墙:内护龙的马背山墙由三个圆弧构成,属水形马背,其下开有绿釉花窗,以利通风,窗下用红砖砌出一道鸟踏作为装饰。而其门楼、正厅、轩亭屋顶的马背则属金形。 | 装饰说明:
|
屋架斗栱木雕:由轩亭至正厅檐廊的屋架形式属于抬梁式,大通梁上坐着两颗瓜筒,支撑起层层相迭的斗栱及束梿,造型若金瓜,两旁的木雕十分精致,花草、如意、螭虎、龙凤等图案,琳琅满目。正厅檐廊前各雕有一只鳌鱼,并贴了金箔,象征“独占鳌头”。据说人们习惯在梁柱上放置鳌鱼塑像另有一涵意~“压制火神”。 |
|
梭形柱:匠师为使柱子不至于单调生硬,采用“收分”作法,此作法是将柱子分为上、中、下三段,中段直径维持不变,上及下按照一定比例逐渐缩小成原来的三分之二,整个柱状如旧式织布机的梭子,因此称为“梭柱”。 |
|
门板泥塑:余三馆正厅步口廊两侧的板壁上,有着对匠师来说的大考验,在当时将泥塑作品附着于隔板表面是一项莫大坚难的工作。而余三馆克服了当时技术上的高难度。而在相对的板壁各塑有仙姑、仙翁两个人物,因隔板的附着性不强,虽有些微斑驳,但是这两幅灰泥塑历经年风霜而不脱落,实可见匠师的用心。 |
|
彩绘:余三馆的另一个特点是,几乎无处不是画,而其中最精彩的彩绘作品大半集中在正厅及轩亭,正厅内部左右墙下方均绘有“擂金画”~是以黑色为底,上以金箔及金粉沾贴在图案上,分别有“螭虎团寿”、“螭虎团囍”、“螭虎团炉”。门边的左右板壁有仕女梳妆图,画工极为细腻。 |
|
轩亭的大小通梁及斗栱及瓜筒表面也充满彩绘,但因年代久远,图案稍有褪色,古朴之美尽在其中。 |
|
门窗:在这部份造型或材质上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装饰意味居多,在余三馆里,常见的板门及格扇和木棂窗,正厅步口廊的两根梭形柱之间,镶了个花瓶形木框门,创意十足,且意味着平安。窗子的花样有内护龙红墙上的竹节八卦窗,横隔内外埕的矮墙则装饰了绿色花砖窗,采漏空的上釉或素烧花组砌而成。 |
一、历史发展:
陈氏家族是在康熙末年,第十代的陈智可公,由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可塘埔乡大榕社渡台,从事土地拓垦与农耕活动。当时,曾筑“大公宅”以为安居之所,经过三代,到了陈德耀兄弟五人,原有之“大公宅”,已容纳不下,故由陈德耀在陈家产业范围内,“延舆师,择基址,构造大屋一座,在中宅,上下两厅,前后天井,左右四回廊前建高门”,准备作为后代子孙百世之居。可惜毁于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的闽粤械斗。(注一)到了第十五世陈有光,为完成其父陈义方之“并经营宫室,兴复祠堂,无使先世相择之苦心,久而埋没,创建之基址,终于废坠,则家风得以如昨”之遗志,于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时陈有光十七岁)与弟陈成渥(润身)协力合作,在个人所有地界,建一个供奉陈氏先祖的堂室(现改成二层楼之洋房,为曾任日据庄长的陈庆云所建),再于光绪甲申年(一八八四年)与弟成渥商量,以南畔已业之地建造茅草屋数间(在今余三馆右侧,“创修堂”的三合院),安顿居于先祖堂位的有族亲,再集资在先世祖堂正位的基址,扩大原有规模,再建大屋;于光绪十年起,经过七年半完成的三合院大宅,即今称为之“余三馆”。(注二)。余三馆也的确人材辈出。(注三)该馆已于1984年列为台湾“国家三级古迹建筑”,及台湾十大古宅之一。于1986年遭韦恩台风毁损严重,且遭小偷行窃,于1988年用铁架搭盖保护,于1991年发包动工整建。
二、环境形势:
陈氏渡台第三代陈德耀是一个很有领导风范和经营才干的人,他参与永靖建街市,并广增田园,设置族产,建立族堂。当时田产范围包括:东至湳港清水沟,西界本宅后面现在的福德巷,北至加油店旁罗宅田,南到陈宅大岸,并在陈氏大屋高门外,开凿一口方池,且立下遗规:“唯许在宅内搭广盖造,不许在宅外,多添竹围,唯许子孙自相典买,不许卖与外人,有违犯此众共诛之,并即所有之业而充公之,勿恤也。至于敦宗睦族,以昭亲亲,则望尔子孙之能体先祖之志也。”(注四)
其子孙也大致上能遵祖训,故族产范围变动不大。目前有些田产已被放领。剩下四个庭院约三甲地,只余三馆这个庭院则不到一甲地,日据时期,永靖街到这里这段路还很荒凉,现在的中山路只不过是牛车路而已,这儿到加油站旁之罗厝路旁大部分是竹丛,永靖本没电力,是余三馆付员林到此之路线费用,临近人家才付费接到各自住宅。日据时代,因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曾在这住宿三天,故门前曾开辟为纪念公园,并立纪念碑,在罗厝前有一柑橘园,是余三馆常利用来招待佳宾,采橘余兴的地方。(注五)余三馆建筑当时一定有请地理师勘查风水,如陈德耀当年建大屋时也“延舆师,择基址,构造大屋一座”。陈有光当年也有感此屋“颓垣倾栋,莫能修复,将先人相阴阳、观流泉之苦心,置之以为闲旷,于心终觉慊然。”(注六)等可知。
又如“余三馆各座建筑,除四脚亭为歇山式的屋顶外,其余皆属硬山顶。山墙马背的形式因取五行之属性,则随房屋座向而有差别:如位于东西向中轴线之正身,四脚亭及门楼皆属水形马背;南北向之左右护龙则为金形马背”。此种现象乃是受宅第的堪舆风水所影响。(注七)
余三馆目前是隔着农田,面对马路,整个三合院向东偏南。在该村村庙五福宫的祭祀圈中是属田墘角。对湳港西的老一辈称“田墘”,人家就知道是余三馆一带。
三、配置与建筑:
余三馆是典型的客家宅院,对内充满凝聚向心力,对外展现防御性的传统风貌。建好后,兄长陈有功分得正身左侧及左护龙,弟陈润身分得正身右侧及右护龙。
前有门楼一座,其上悬有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立之“余三馆”匾一幅。进大门,中以矮墙分大埕为内外。正厅外悬当年陈有光纳资捐得的“成均进士”之功名(即是“例贡”,是清末贡举的别途。)在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由福建布政使司藩督粮道传及按察使司葆盐法道略同颁之“贡元”匾一面,正厅神龛两旁有“恩授贡元”、“成均进士”执事牌二对。正厅祭祀自木苑公以下十四世之先祖,命名为“创垂堂”,以感念先人“创立家业,垂留后世”之德意。整个三合院称“余三馆”,乃是为纪念祖先“艰难创业,垂留后代,此后荫泽世代子孙多福、多寿、多子孙”而取名(注八)。或如东坡曾说:“有味在三余”。所谓三余便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三个时间是生命的闲暇,必须利用这些时间来充实自己。有爱惜光阴,充实生命的意思。
正身是七间起,左右护龙各为五间起,中间明间木构架为三通六瓜、雕画精美,室内壁堵仕女、小孩图、朱红及黑底金线装饰吉祥图案皆难得一见的精品、孤品,壁堵有永靖人士魏统勋法书,以黑框红底白字的家训呈现出余三陈家忠厚传家远的意味。室外则描绘勤奋努力乃至功成名就过程,内有兵马车乘、文宫武将等,彩绘颜料皆来自大陆运来之矿物质原料,虽历百余年风吹日晒,仍鲜艳夺目。正厅外侧隔板上,浮雕“白发渔叟”、“执扇仕女”皆相当有水平。正身厅前有四脚拜亭,以四根龙眼梭木柱为架构,台基高约五十公分,与正身台基同高,这座轩亭屋顶架构为六架卷棚歇山式,并有优美的曲线起翘。檐下六架四瓜结构,是余三馆雕刻彩绘精华。轩亭与两侧护龙屋顶有六个鲤鱼漏水孔。下雨时,雨水集于天沟自鱼口吐出,雨中排瀑形成趣味景观。
左右护龙,与正身相较是属于次要从属的地位,但在格局上仍是独立完整的,以中央厅为核心,左右相对称,门楣上挂“历山”、“雷泽”横匾属笔“光绪己丑(十五)仲冬上浣,新新轩主人书”,新新轩主人即陈有光本人。陈姓也是舜的后代,舜曾耕于历山,捕于雷泽,事迹见于二十四孝“孝感动天”的故事中,故护龙厅悬“历山”、“雷泽”匾以示不忘。门联皆以“余”、“三”为崁首联。
至于其它附于主建筑之配置,如:门楼外有一方池,长约二十公尺,宽约五公尺,是创建时就有的古池,日据时期,是神社公园的一部分,曾拓宽过,其水源来自八堡圳一个分支系统灌溉渠道。左、右外护龙在光复初期改建过,正身后面原本有谷仓或畜舍,另有旧日的佣人房及早期从事染衣、酿酒、酱油的工作房散落其间,余三馆经过整修后,已恢复重建了二间堆放稻谷的竹筒仔屋。走到后面可看到正身后面有廊,又有遮阳板栅─类似窗户有板扇可拉开大小或关上,以蔽风雨、防西晒。又可看到有开天窗的作法。
四、材料与匠师:
石材用得少,因离河道远,且当时水运衰落,来源困难。门楼、正身、护龙之侧、背面、内围墙皆土确砖墙。砖工平实谨严无砖雕。彩绘是余三馆最有价值者,所用之颜料皆来自大陆,虽历经百年风吹日晒雨淋,仍鲜艳夺目,尤其宝蓝色几乎如新。师傅可能是来自厦门,再请当地之帮手。如屋顶上瓦及剪粘,湳港西陈腾飞、陈阿昧都曾参与。由彩绘及小木细雕可看出有对场作的意味。余三馆当时财力足够正身、护龙同时建筑。
五、家训:(书于正身大厅壁堵) (一)
「古语云: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恤贫,人若不遭横祸,施舍费得几文。诚能约己济人,色色为贫人算计,存些盈余以救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德。乃富人惜财如惜血,目击困苦颠连而睽睽相视,毫不动心,以为生财之道。宜如此不知财生,而心先死矣。心既死,财其能长生乎。至如小本贫民,肩挑贸易受尽苦辛,觅得几文微利,为一家性命所系。其遇可矜、其情可悯。我却要在他身上讨便宜,甚或用重秤、使小钱。犹自以为得计,不知穷人资此以养生,多不过数文钱耳。在我视之颇轻,而彼之含怨最重。只此小节而其人之生平可见矣。况折其一日之本,即窘其数日之生,所省甚微,所损实大,吾辈戒之。
燕柱魏统勋。」
(注:充分流露“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的救难恤贫道理。)
(二)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 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 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 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 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一:陈有光“光绪辛卯重修族谱序”(光绪十七年九月撰),收于余三馆除氏族谱渊源志页八,七十六年版。及汤熙勇,员林永靖陈氏家族的渡台与发展,收于史联杂志第九期,七十五年十二月。 注二:陈有光,“重修族谱序”(光绪十七年季秋之月撰),收于余三馆陈氏族谱渊志页九,七十六年版。 注三:见本书永靖旧人物─陈智可、陈德耀、陈义方、陈有光、陈汝甘、陈庆云、陈天助、陈作忠等。 注四:陈德耀:“家谱序”(嘉庆七年撰),收于余三馆陈氏族谱渊源志页二。 注五:该家族辈份最高,现年九十三岁,老乡长陈作忠夫人陈林翠娥女士口述。 注六:同注二。 注七:赵工杜主持,“彰化县永靖乡余三馆整建计划”页二十四。 注八:见余三馆陈列大厅之“永靖陈氏余三馆沿革”
(数据来自永靖乡土资料研究集-张瑞和编著)
编辑: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