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 研究成果  | 台湾姓氏  | 寻根图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谱钩沉  | 名门望族  | 各姓名人  | 寻根觅亲  | 好书共赏  | 常识荟萃
 
 
山西洪洞大槐树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二

  时间:2007-04-19 15:15    来源:     
 
 

大槐树根纪念 老鹳窝

 

洪洞大槐树根纪念壁

 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广济寺旁边的槐根。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元末明初

  天灾人祸致中原人烟稀少

  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在一百多年的统治中,元朝统治者对农民是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元末和明初黄河和淮河多次泛滥,不但吞没了田园,甚至连村庄、城池也埯没于地下。在兵患和天灾中有侥幸不死者,也纷纷逃往外地,致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在移民的同时,也鼓励原来逃亡外地的中原百姓返回故土。

  明初移民使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元末战乱的创伤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疮痍尚未及医治,“靖难之役”却接踵而至了。朱元彰去世后,其孙朱允Χ继位,号“建文”。此人生性软弱,致使王室觊觎江山,危机四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允Χ便采取“削藩”的措施,其叔父燕王朱棣大为恼怒,以入京诛*为由,从北京直逼南京。建文帝发兵北剿,冀、鲁、豫、皖又成了两军鏖兵的战场,你进我退,拉锯战长达四年,四省的百姓遭了大殃。《明史·成祖本纪》载:燕军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极重的中原百姓对皇帝愚忠,自发帮助政府军抵御燕军,更恼了朱棣,于是便对百姓大肆诛戮,中原百姓又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苟生者纷纷逃难,中原一带成了千里无人区。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明朝建立时山西的蒙古王爷未加抵抗就缴械投降,所以那里没经战乱,人口仍然众多。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时局安定之后,朝廷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仍然采取了移民政策。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相传,当时洪洞城北一公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又是古来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这里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并对他们说:“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经济复苏,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又有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山西赵城县人张煌率兵杀死了巡抚陆钟琦,张锡銮受袁世凯所派,率卢永祥部去就任新巡抚。卢永祥军一路烧杀掳掠,但士卒到了古槐碑亭前却下马,将一路抢掳之财供于“二代古槐”树下长跪不起,原来他们都是明朝古槐树下移民的后代,虽然沿途肆虐,到了那里也不敢有背祖宗。

  明朝的移民对当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政府采用“计民授田”的方法,给移民免租三年。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土地总数便由洪武十四年的三百六十六万顷骤增至八百五十万顷,全国入税粮也比元代增加了两倍。《明史》载:“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这种经济繁荣与当时的大迁徙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这种迁徙也促使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老鹳窝底下”的惨痛记忆一直延绵至今。

  “解手”和“复形趾”的传说

  朝廷派人动员群众迁往外省,虽然宣布三年不缴公粮,当地百姓也都不愿到那兵家常争、自然灾害频频的地方去。为了完成使命,聪明的钦差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大肆宣传,并写成告示到处张贴,说谁家不愿外迁,可以到大槐树下登记,登记后可以不外迁,不登记的一律迁往外地。不愿外迁的百姓不知是计,纷纷前往登记。但登记了之后,钦差并不让他们离开。待登记工作结束,便让大队官兵将他们团团围住,即刻宣布凡来登记者一律迁往外地,有胆敢反抗者就地处死。百姓们见上了当,叫苦不迭,然而手无寸铁,只好听天由命。他们分别被编成队伍,按照官方宣布的地点,在官兵的押送下出发。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一样被押解上路。押解途中,常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我要撒尿(或者我要拉屎),请解开手。”后来便直呼“解手”。此事在长途跋涉中形成了习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老年人说:“谁的小脚趾甲两瓣儿,谁就是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人的后代。”如今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仍有两副民谣似的“楹联”,分别是“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就是足小趾甲两瓣的事。传说是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后代的脚小趾甲便成了两瓣儿。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明朝在洪洞大槐树处迁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据证,从明初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疏散山西府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遍及大半个神州。而山西洪洞广济寺的大槐树处,则是民众办理迁徙手续的地方。传说,官府曾采用了欺骗的形式:官府预先张贴告示说,除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兵四面合围,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迁移。当他们在官兵的催逼下踏上征程时,一边走,一边回首,最后看到的就只有远处的这棵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了。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山西移民惜别故乡的一个标志。

        如今,古大槐树处迁民后裔已遍及海内外。千百万人民怀乡思土,寻根问祖,古大槐树处已成为人们祭祖胜地。洪洞县每年四月一日至十日举办的“寻根祭祖节”,吸引了十多万前来祭祀和观光旅游的海内外华人。将大槐树迁民这段历史比较完整地加以收集、整理并出版,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来源:百家姓氏寻根网)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