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宽阔繁华的长江路上,有一处世界闻名遐迩的历史性纪念建筑——南京总统府。其名源自于百年前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此建立的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走进庄严、肃穆的总统府大厅,在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陈列展览中,我们发现了一位来自云南思茅的辛亥革命先驱——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次长吕志伊的历史肖像和简介。
在云南青茶飘香的普洱市(原思茅市),也有一条朴实热闹的街道名叫“天民街”。其名也是源自当地人民在几十年前专门命名并保留至今的,为缅怀和纪念出自家乡的同一位辛亥革命先驱——其字“天民”的吕志伊先生。
思茅才俊
吕志伊,字天民,原名吕占东。光绪七年四月二十日,即公元1881年5月17日出生于云南思茅。其父吕佐侯,系思茅当地耕读世家。关于吕志伊在思茅的幼年时代,可考的资料较为有限,据其《偶得诗集》自序所述:“伊舞勺失怙,弱冠远游,更奔走国是,学殖荒落。惟自五、六岁时,趋侍庭训,多习韵语,遂解属对,并渐学为小诗”。由此可知,他幼年时代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接受家庭教育。又据其女吕唤生、吕寿全《先考天民吕府君行述》所记“先考幼敏慧而谨厚,勤苦好学。先后受业于外祖侯公,舅祖陈公西屏之门”。陈公西屏,滇南名士也,其为吕志伊母舅,时任思茅普洱宏远书院山长。民国初年,曾任云南昭通县长。为官清正廉明,民众、士绅多所传扬。后来龙云主政云南,回乡省亲。闻其名,钦其人,特延聘为师,以指导其子女。正是在母亲和老师陈西屏的影响和帮助下,吕志伊“十五入泮,肄业普洱宏远书院”。 普洱宏远书院是清末普洱府新设立的官办学校。当时书院的教育方式,已经从过去个人苦读,按期应试的常规,改变为课堂讲习,集中讨论,课试考核,按期应试。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项变革。吕志伊在普洱宏远书院学习了4年,学业优异,于1900年肄业。
1900年10月,吕志伊第一次离开故乡,赴省会昆明参加庚子乡试。途中,行至把边江时,适逢中秋佳节。他面对故乡的山水明月感慨万千,曾赋诗云:“两度中秋夜,月圆人不圆。惊残女娲石,难补别离天。”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厚谊。
昆明中举
到达昆明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政府以“庚子之乱”为由,决定各省乡试缓期一年举行。吕志伊作为思茅考生,经省督学院面试及举、贡、生、监局试取,再经两院查阅试卷复核,取入昆明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班继续攻读。昆明经正书院是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经光绪御批,准奏筹建的。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五,光绪亲书“滇池植秀”匾额,正式开办。昆明经正书院录取学生十分严格,分为“内课”、“外课”两班。内课为高材生班,每期取员不超过24名。每期学习12个月,学生每人每月发膏火银6两。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该院从1891年创办至1903年撤消,13年中仅肄业内课高材生92人。其中不乏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如袁嘉谷、秦光玉、钱用中等,而吕占东(吕志伊原名)之名,亦列其中。
1901年10月,云南庚子、辛丑倂科乡试如期举行。时年仅20岁的吕志伊不负乡亲师长期望,一试高中,被取为庚子、辛丑倂科举人。从此以后,吕志伊在故乡思茅一举成名。庆贺者、提亲者纷至沓来。年底,他奉母命完婚,娶蒙师侯仲达之女为妻。
1902年冬,吕志伊赴京参加全国会试。他再次告别故乡和亲人,先由思茅起程,到昆明与全省参加会试的举人集中后出发。1903年1月29日,途经贵筑,适逢癸卯年春节。云南赴京会试的举人集会欢庆,人皆赋诗明志。吕志伊亦即席口占七律一首:“英雄成败岂由天,大好头颅负少年。云锁乡关征雁杳,雪穿庭树落花妍。万家烟火竹王国,千里风尘祖逖鞭。愿合同胞铸新脑,生存廿纪抗强权”。据其在《偶得诗集》后叙中回忆:“忆予初学诗时,读杜甫诗有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固亦常藉以自勉,且生平确信人定胜天之名言。曾于癸卯元日,有句云‘英雄成败岂由天’。师友见之,相与惊诧。予仍自信之不谬也”。由此可见,这首明志之诗,血气方刚,不仅充分表现了青年吕志伊敢于向封建传统的“天命观念”提出挑战,而且鲜明地表达了他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思想。此次赴京会试虽然无果而终,但他在旅途往返之时游历大江南北,开阔了眼界,尤其对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有了切身体会。常在旅途所写的一些诗中感叹:“江上利权均外移,荒山落照禹王祠”、“雨打窗纱灯闪青,荒村鬼哭血风腥”、“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报贾生忧”;同时表示:“忧乐此身天下寄,岳阳风月渺无边”、“暂困泥途何所辱,为霖志在济苍生”。充分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由爱故乡发展到爱祖国,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
东京岁月
1904年吕志伊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被选送为云南公费赴日本留学生。当年秋天,他由昆明转道上海,乘轮船赴日本。他把这一次东渡留学看作自己开阔眼界,寻求真理,以逞宿愿的大好机会,毅然辞别故土亲友,踏上遥遥旅途。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他写下这样一首诗:“直挂云帆赋远游,东瀛奇景豁双眸。山苍有骨横秋老,海碧无情亘古流。怒浪掀天驰万马,阴霾匝地斗群虬。太平洋上风潮急,好挽狂澜奠九州”。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暨吕志伊诞辰一百周年,原云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云南省民革主任委员张天放先生,曾以八十余岁高龄深情回忆并挥笔书写了此诗的后半阙,以志怀念。
当年10月,吕志伊到达日本东京,开始了留学生活。此时正值母亲六旬晋五寿辰,他远在日本,对母亲的孝敬、怀念之心与日俱增。当时曾赋诗云“国庝山河碎,家离骨肉亲。东游殷负笈,西望每沾巾。薪胆誓光夏,草心藉报春。寒林鸟反哺,羞煞未归人。”其孝家报国之情融为一体,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在日本,吕志伊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日语。后即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这所日本知名大学里,他结识了在湖南组织华兴会,预谋发动反清起义,事泄后逃来日本留学的同学宋教仁。在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举行集会、讨论时事、研究新思想等各种活动中又与黄兴、宋教仁等过从甚密,志同道合,友谊日篤。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由欧洲到日本,经宫崎滔天等日本政治活动家介绍,和黄兴、宋教仁等结识。吕志伊即因此开始了和孙中山的交往。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邀请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在日本的骨干和全国十七省的留日学生代表,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日本黑龙会成员内田良平的住所召开建立同盟会的筹备会。商议会名、纲领、誓词、入会仪式等事项,同时推举章程起草人,并当场由孙中山主持与会人员签署盟誓,宣誓入盟。当天,吕志伊代表云南留日学生参加会议并宣誓入盟,成为了中国同盟会最早的成员。李根源在《偶得诗集序》中曾明确回忆记录了这一事件:“然天民以名孝廉游扶桑,与香山孙公、善化黄公三十有余人,歃血慷慨,驱鞑虏,建汉帜”。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吕志伊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据史料记载,先后担任评议部评议的还有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秋谨、吴玉章等人。参加同盟会是吕志伊的人生转折点。从此,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实现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斗争中。当时他曾写了一首“自题照片诗”:“我人寿者众生相,千万化生皆此身。不救同胞奴隶苦,尘环小谪太无因”。义无反顾的表示,将把个人命运无条件的融入反清救国的革命事业。
1906年初,吕志伊组织云南留日学生中率先加入同盟会的杨振鸿、李根源、罗佩金、赵伸等人,创建同盟会云南支部(亦称云南分会),被推举为支部长。同盟会云南支部成立后,积极在云南留日学生及各界人士中发展和壮大同盟会组织。据有关史料统计,1906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的各省人士共有863人,其中云南籍人士21人。到1908年,在东京及日本各地仅由吕志伊“介绍及主盟而入党者,先后达百余人”。其中,多数是官费留日学生,同时也有自费来日留学、考察的开明人士和旅居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等。如旅缅华侨张成清、傣族干崖土司刀安仁等,就是由吕志伊介绍及主盟参加同盟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