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位于广东兴宁市石马镇,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三堂二横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 、“天圆地方” 、“天地人一体同春”高超设计理念的完美展现,现已被兴宁市人民政府评为“兴宁市特色古民居”文物明确予以保护。由兴宁古建筑大师佛康师傅设计建造,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内设23个单间、6个套间(厢房)、9个天井、5个澡堂……
光裕庐落成后,上堂一直悬挂三朝元老——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佑任为何子渊题作的春联: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中堂悬挂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三个字是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梅州梁伯聪先生的真迹,后人为缅怀、表彰梁伯聪对梅州文化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特建有一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伯聪中学”。
前堂屏风嵌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铭文。
大门两侧对联:“光照前列;裕启后人” 为光裕庐主人何子渊先生自拟。
1930年代初,石马“光裕庐”落成后,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 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两幅门联。
前一副对联帖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帖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和责难,非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子渊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6岁逝世前,迷底才终于揭开:
弥留之际,何子渊将长房长孙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凡我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
原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照”字下面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四万万六千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的雄心……
中堂两旁石柱上的题联:“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亦为老先生自拟,表现了民国元老何子渊祝福祖国国泰民安,祈望中华泰运长行的良好心愿和欣喜之情。
大门前面两旁石柱上的题联:
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
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
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何子渊三儿子尚文的力作。
大门右侧刻有一段兴梅地区百姓耳熟能详,口传心授的美丽传奇——《石马传说》:
渊公故里——石马生态文化旅游区
兴宁,地处粤东要冲,群山蓊郁,绿水回环,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哲人、巨贾;名门、贵胄……石马位于兴宁的东北部,离兴宁市区约26公里,离繁忙的205国道入口约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点星罗棋布;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和一代宗师——何南凤的诞生之地。实为宜商宜居、参禅访道的风水宝地……
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光裕庐主人不凡的身世和耕读传家的遗风。
光裕庐的创建人何子渊,生于同治3年(农历)12月28日,自幼好读诗书,潜心新旧文学;为人光明磊落;跟孙中山先生交情深厚。其适时,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推翻满清腐败政权,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粤军总司令咨议,兴宁县议长。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1904年春与邱逢甲、萧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在石马“箭竹顶”茶寮草堂策划、同谋革命,是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
一百多年来,何子渊亲属在何老先生的革命豪情影响下,200多位渊公子孙亦不负先辈厚望,争相报效祖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百年变革大潮之中。
如:长子尚炬,辛亥年间,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远涉重洋,只身前往海外发展;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关健时刻,为抵御外来侵略,何子渊又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和女婿梁世骥等子女送上抗日战场。
子渊先生的后裔甚众,解放战争期间,有何凌云、何蔚云、何初麟、何蒸云等数十名孙辈投身其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现分布美国、英国、委内瑞拉等世界各地,及祖国的四面八方,白山黑水,各行各业均有杰出的表现。
光裕庐80多年的兴衰史跟中国近代史一脉相承,历经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敌入侵的国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扬眉;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命运如何多舛,子渊先生的后裔均能顺应潮流,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廬人文蔚起,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2010.8.26
(本文节选自《梅州民革》、《文化石马》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