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门
1981年修复后
当时原貌
原名中和门,中和门原名新南门,是武昌古城十大城门中保留至今的唯一城门。武昌起义中,集结在楚望台的起义军首先攻占中和门,打开了驻城外南湖炮队、马队的入城通道。炮队入城后,支援、配合其他部队攻占总督署,对光复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故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现在的起义门乃1981年按原貌修复重建,“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元帅所题。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的起义门,之所以被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正因为其在首义中的重要地位。工程八营发难后,新军各标、营、队迅即响应,按原计划占领中和门,打开城门迎接城外的南湖炮队,在这一制高点及蛇山等制高点上布炮,猛轰清湖广总督署,次日凌晨便占领了武昌全城。
红楼
红楼今貌
2001年重题“鄂军都督府”
红楼原貌
红楼远景(当时)
湖北军政府会议大厅
红楼二楼走廊
立于红楼前的孙中山铜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楼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红色楼房。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红楼位于武昌阅马场北部,占地28亩,房屋11栋,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高二层,面阔73米,进深42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楼,呈西欧古典建筑风格,气派非凡。大楼后方也是一座二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红色平房。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大门,大门两侧为门房,由上半部装有铁栅的红色矮墙自门房两侧平伸,与左右平房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有孙中山铜像,仪表庄严安详。
这里原为清湖北省咨议局大楼,起义军占领武昌后,1911年10月11日,部分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聚集这里,在当时原定军政府主要领导人刘公、蒋翊武、孙武、刘复基等或受伤、或牺牲、或逃亡的情形下,商议如何建立革命政权。经过议决,强使原清府新军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鄂军都督。并宣布废除大清国号和年号,改称中国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发布了《宣布满清罪状檄》、《致满清政府电》、《布告海内人士电》等文件,并通电全国响应。同时,电邀黄兴、宋教仁等来鄂,并请转电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之后又发布了第一部具有共和宪法的雏形——《鄂州约法》,召开了第一个具有民主性质的临时议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此设立湖北军政府,后改为鄂军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近三个月内,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职权,革命党人在此组织和领导了抵御满清政府武装反扑的阳夏之战。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鄂州约法》,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促成了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拜将台
位于武昌阅马场武珞路南,与湖北军政府旧址隔街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汉邦拜韩信为将仪式,在北登台拜将,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故此地有“拜将台”之称。1928年,辛亥首义同志在此修纪念亭。1948年,因亭毁改建纪念碑。现紫红色水磨石纪念碑乃1955年武昌区人民政府改建。碑北向,正面镌刻“拜将台 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阴刻“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款识。拜将台——西汉有汉高祖刘邦筑台拜韩信为将的动人故事,辛亥首义中武汉也发生过鄂军都督拜黄兴为帅的史事。如今,矗立在首义广场上那红色水磨石锥体拜将台向游人叙述着这段历史。武昌起义胜利后,清府急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队溯江而上,企图尽快夺回武汉,扑灭革命烈火。为保卫新生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积极扩军迎战。但由于缺乏指挥作战的主帅,于是决定电请黄兴来汉任帅。1911年10月28日,黄兴偕宋教仁、李书城、田桐由上海来武昌,湖北军政府决定效仿汉高祖拜韩信为将的故事,由都督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当天正午时分,都督府前建一木质拜台,黎元洪传令各机关人员及武昌军队长官,黎元洪请黄兴登坛拜将。坛之四角树立军旗,中立“战时总司令黄”六字大旗,威武森严。黎元洪将关防、聘状、令箭等亲交黄兴,黄兴在将坛上亦慷慨陈辞。
起义指挥机关——武昌小朝街85号
(今武昌复兴路紫湖村武汉市第九中学附近),是领导武昌起义的两大进步社团之一的文学社机关旧址,同时又是当时起义的指挥机关。1911年初,革命党人蒋翊武、刘尧徵、詹大悲等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设总机关于此。同年8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实现联合,起义的总指挥部亦设此。旧址建筑为一栋砖木结构的民房,可惜于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旧址虽无存,但我们仍可以从史料中查之其重要作用:武昌起义的命令就是由这里发出。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宝善里共进会机关制造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而受伤,被送往医院,俄租界巡捕闻讯而至,把革命党人的名册和起义布告、旗帜、印信等尽数搜缴,革命机密完全泄露。清府派军警在武汉三镇按名册捕人,形势十分危急。当日,起义总指挥部领导人蒋翊武、彭楚藩、刘复基等聚集这里,果断作出提前起义的决定(原定时间是10月11日)。
三烈士亭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厂东门内(原清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前)。系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纪念设施。1911年(宣统三年) 10月 9日,即武昌起义前一天,因设在汉口、武昌的起义机关相继败露,党人彭、刘、杨三人被捕。在当晚的刑讯中,三人痛斥时政,慷慨不屈,次日凌晨,被杀害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外。——武昌有条彭刘杨路,路口与首义广场交接处有座彭刘杨三烈士的雕塑,市民大都知道是为了纪念辛亥首义中牺牲的三位烈士而命名和塑立的。而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内有个朱柱亭子也是纪念三烈士的建筑,却鲜为人知。人们看着这木技结构的八角攒尖顶亭子,读着石碑背面关于三烈士的英勇事迹,仿佛三烈士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就在眼前……10月9日晚,正在起义指挥部小朝街85号焦急等待起义信号的指挥部成员,突遭清府军警搜捕,只有拖着一条长辫一副老学究神态的蒋翊武逃脱,彭楚藩、刘复基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军事联络员杨宏胜。清府捉拿彭刘杨三人后,如获至宝,湖广总督瑞徵亲审。三烈士宁死不屈,于次日凌晨英勇就义。这里原为清末湖广总督署地,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宠胜三位首义志士在此就义。湖北军政府后在此立纪念碑。1931年,驻军某部在此建纪念亭。原亭1976年倒塌。1981年,武昌造船厂在距原址20米处复修“三烈士亭”。亭内立“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石碑。
新军工程八营旧址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武昌紫阳湖一带一声枪声划破寂静的长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如今人们可寻觅到发难处的遗址——位于紫阳路的清新军工程八营旧址(现湖北省总工会院内)。当年的工程营住房已无存,在旧址处立有一刻有“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的纪念碑,碑背镌刻着当年发难的经过。望着这碑,读着这字,人们不禁会对时任工程营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等人的义举所景仰。10月9日,汉口宝善里革命党人的炸弹爆炸,当晚起义总指挥部又被清府破获,彭楚藩、刘复基等领导人被捕牺牲,蒋翊武逃到外地,革命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清府又在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起义计划很可能毁于一旦。正在这危急关头,熊秉坤等人果断发难,打死巡哨的排长,迈出了这牵出“震惊中外”的关键一步。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房里,革命党人打响了锋锐直指清王朝的武昌首义第一枪。革命党人熊秉坤率众奔占楚望台军械库,拉开了武昌首义的序幕。城内外新军竞起响应,经一夜浴血激战,攻克湖广总督署和湖北藩署。原址在武昌紫阳湖东侧,解放初尚存有3栋平房,解放后按原貌重修,其中两栋改修。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在此立纪念碑。
工程营是武昌首义的发难处。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所属工程八营驻此,故通称此地为工程营。1911年10月10日晚7时许,这里响起了武昌首义第一枪。随之,营党人代表熊秉坤率众奔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拉开了武昌首义的序幕。原址在武昌紫阳湖东侧(现湖北省总工会院内),解放初尚存有3栋平房,解放后按原貌进行了重修,其中两栋改修。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立步枪雕塑,正面刻“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两侧为九角十八星旗,阴刻碑文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
楚望台军械库遗址
楚望台军械库。工程营起义士兵首先占领这里,各标营革命士兵纷起响应,前往集中。起义军在这里获得大量武器装备,继续攻打湖广总督署。
——沿着工程八营旧址旁的首义路南行可到梅亭山,这即楚望台军械库遗址。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扎梅亭山,在此闻报得第六子,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当皇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桢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称“楚望台”、“楚王台”。清末,清府在此建军械库,存有124门大炮、德、日以及汉阳造步枪5.9万支和大量弹药,成为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军械库之一。如今,楚王的台、亭均不存,清府的军械库亦不存,但梅亭山上那刻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却向人们宣示着起义部队的业绩: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发难后,熊秉坤率部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使之成为起义大军源源不断的武器供应地。楚望台是武昌首义军发难后占领的第一个目标,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 起义军在此补充弹药后,发动了向湖广总督署、张彪的第八镇司令部的进攻。楚望台及军械库原址无存。遗址上立有高2米、宽1.2米的文物保护标志,以示此地为武昌首义时期的楚望台军械库。
胜利亭
位于武昌紫阳公园内东侧。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武昌首义的10月l0日为中华民国国庆日。第一个国庆日.中华民国政府在首义之区的武昌举行第一次困庆大典,会场设于辛亥首义烈士祠。为庆祝武昌首义成功和此次有意义的盛典,在此修建了胜利亭。亭内立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民军起义国庆碑”。
黄兴铜像
在汉阳龟山东麓。建造于1933年。江小鹣设计创作,武汉市茂隆营造厂承建。初立于武昌蛇山奥略楼后。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暂迁于蛇山黄鹤楼剧场东侧。1985年10月正式迁现址。铜像面对长江,背依龟山。通高5米,麻石基座高3米。黄兴先生衣着西装,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像座四周的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环,花环中嵌着月色大理石板,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刻“黄兴先生之像”。其他三方刻着由蒋中正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记述黄兴的历史功绩和在其“讲业视师之地”的武汉建立铜像的原因和经过。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首义烈士墓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利济北路。系阳夏战争中在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至满春茶园一带阵亡民军官兵的丛葬地。先是由战时红十字会将烈士遗体就地丛葬于此,分成二大堆(一说三大堆)。1957年清明节改建成一座公墓,重新安葬烈士遗骨。墓地以矮墙围成方形院落。东向。墓居中,以水泥浇筑。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八字。墓四围植冬青、石榴、松柏、梧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首义惊天动地,阳夏保卫战慷慨激昂。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清府,大量的清军压向武汉,武汉军民同仇敌忾,数日内就扩充民军3万余,开赴夏口(即汉口)、汉阳前线,从10月17日至11月25日进行了40天的阳夏保卫战。如今,分布在汉口利济北路、球场街和汉阳扁担山的辛亥首义烈士墓,是那段壮烈史实的鲜明见证。
田桐墓
位于武昌洪山南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田桐(1885—1930),字榨琴,湖北省新春县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在南洋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随黄兴返鄂,任司令部秘书长。1930年病逝后葬于此。墓碑上刻“田榨琴先生之墓”。
辛亥革命前的武昌城
当时的武昌城地图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汇合处,由武昌、汉阳、汉口(古称夏口)三镇组成。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首义公园内,东近抱冰堂,西邻梅廊。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理石砌,呈蛊形,高11米。正面镌叶剑英所题碑名。两侧饰稻穗、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碑文。
纪念碑用麻石砌成,高11米,碑身正面镌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题写的金色大字:"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碑座分三层,合高3.n米,座前镶汉白玉大理石,上刻碑文·全文约六百字,记叙了武昌首义的经过,并高度评价了它的历史意义。纪念碑矗立在红色水磨石的平台中央。乎合为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四周有高为0.45米的麻石护栏。纪念碑坐北朝南,面向武珞路,故水磨石平台南面有三层水泥台阶:第一、二层各有11级,宽8.92米,第三层有18级,宽6.82米。全部建筑的占地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庄严肃穆。
烈士祠
辛亥首义烈土祠位于武昌紫阳路北侧127号,与路南的紫阳公园相对,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此祠原为明代楚王宫的遗址。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在此建“万寿行宫”。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标示为“皇殿”。民国初年,一度作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并供有彭、刘、杨等烈士牌位。1936年前后,由辛亥首义志土喻育之主持修建辛亥首义烈士祠,主体建筑为牌楼和草堂。牌楼为水泥结构,三门双层飞檐,额书“辛亥首义烈士祠”七个大字,今仍完好。享堂供奉烈士牌位,今已不存。院内建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北省委元会等单位的办公楼等。孙武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内,与吴兆麟墓比肩居于同一墓地。孙武于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史家胡同二十二号。灵枢先存于北京嘉兴寺,两年后浅葬北京拈花寺菜园。1957年,在董必武协助下迁葬北京东郊人民公墓。六十年代墓被毁。1981年,孙氏子女将其骨灰运武汉,由市政府主持葬于今址。墓坐东朝西,砖石水泥结构,呈椭圆形,土顶。墓前立碑,上刻"孙武先生之墓"。墓地护以1米高方形围墙。
庚子烈士墓
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等7人之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首领1900年草葬于武昌洪山北麓。1912年4月,孙中山应黎元洪之请来鄂,决定将唐才常等21人合葬于此,并建烈士陵园。陵园在当年建成,1929年和1934年进行过扩建、修整。整个陵园由牌坊、墓道、纪念亭、坟茔四部分组成。四柱三门的钢筋水泥牌坊高约10米,宽为11米,面北背南,现在八一路北侧40多米处,正面刻"庚子革命先烈墓道"八个大字。墓道原长百米,现为大一路横断。纪念亭高10米,圆柱,六角。亭后20米处为坟茔。坟茔前有石碑,上书"铁血精神庚子之墓"。墓冢文革期间被毁坏,武汉市文物办1991年在原址重建了墓碑。
彭刘杨三烈士塑像
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建于1991年10月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塑像地处武昌阅马场拜将台西边,彭刘杨路、武珞路交汇处的花坛中,雕塑由湖北美术学院喻小平设计并制作。雕塑为红砂石效果,高度为3.6米,宽约2.2米,三烈士碑文及简介由武汉东方艺术开发公司书写并篆刻。
总理孙中山纪念碑
位于武昌长江大桥头蛇山南侧。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由辛亥首义同人倡建。碑高7米,坐北面南。正面镌刻“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 中华民国十七年国庆日落成”。以“辛亥首义同人”名义撰写的碑文刻于碑阴。
孙中山铜像
分立武昌和汉口。武昌孙中山铜像立于湖北军政府旧址门前。建于1931年。孙中山身著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面南庄严肃立。铜像通高约6米,像高约2.4米,像座占地约20平方米。像底座为铜质,基座系麻石砌成,四周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石。正面原镌“精神不死”四字,其他三面刻有“橡赞”铭文。五十年代后期,皆被磨平。六十年代初,在正面镌“孙中山先生之像”七字。1981年和1986年曾两次进行修葺。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群雕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首义公园内。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理石砌,呈蛊形,高11米。正面镌叶剑英所题碑名。两侧饰稻穗、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碑文。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首义英雄,教育子孙后代,武汉市人民政府在纪念碑北面建首义人物雕像,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志士,如全国领袖人物黄兴、宋教仁、刘公、孙武和起义前夕至湖北军政府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革命党人:吴禄贞、刘静庵、蒋翊武、刘复基、熊秉坤、蔡济民、吴兆麟、詹大悲,以及当时的有关历史人物黎元洪、汤化龙等栩栩如生。背面刻有这15人传略。辛亥首义英烈石刻群雕于1995年10月10日告竣。
除以上辛亥首义遗址外,武汉三镇还遍布有许多纪念性建筑物,如武昌阅马场和汉口三民路的两处孙中山铜像、汉阳龟山东麓的黄兴铜像、武昌首义公园内的总理孙中山纪念碑、首义枪声雕像、孙中山与湖北军政府首领群雕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武昌紫阳湖公园内的胜利亭、紫阳湖公园对面的辛亥首义烈士祠(仅存牌坊)。另外还有湖北共进会旧址、黎元洪墓、刘静庵墓、蔡济民墓、刘公墓、蓝天蔚墓、孙武墓、吴兆麟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