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故居

时间:2011-06-28 16:3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三坊七巷最北侧,南后街与杨桥路交叉路口西行十来步,一座古宅静立于繁华街市之中,这里就是林觉民的家。只要稍具文史知识的人,就一定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也一定知道《与妻书》的作者。他就是林觉民,一个集刚肠柔情于一身的奇男子。要走三坊七巷古居,就不能不走林觉民故居。而同样是走三坊七巷古居,其他地方我可以用参观二字,唯独这里,我只能用瞻仰,虽然我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个中详情,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央视播过系列记录片《三坊七巷》,对林觉民的介绍非常之好,且将台词附于文后,极力鼓动来此的人抽点时间看看。当下还是边看边说吧,这样会更加轻松点。

 

这里就是林觉民的家,现在只剩三分之一了。

 

  一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杨桥巷拓宽时,被改造成了店面,这是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而就在前几年,故居的后院又被侵占,眼看房地产商的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近,善良的人们愤怒了,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推土机前,这才保住了林觉民的故居。这些人也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与林家非亲非故,可他们却比谁都明白,这座房子不能消失,否则真对不起先烈。是啊,一座建筑承载着一段历史,建筑消失了,凭什么去回忆这段历史?要看故居,先要买票,票价10元,能掏这钱的人不多,所以故居内门可罗雀。

 

朱红洒金插屏门,纯属臆想的产物。

 

那时候的人即使再有钱有势,也不会弄成这等模样。

  回廊两侧各有一组照片。西侧依次是林觉民、林尹民、林长民三位堂兄弟,东侧是林徽因。林觉民与林尹民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用多说。林长民也不是等闲之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专修政治经济,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著名国际学专家,福建法政学堂的创始人。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在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铁路统一案和山东问题的斗争中,林长民起了很大作用,他与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林徽因,林长民之女,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建者,与其夫梁思成被并视为现代中国建筑学的创始人,与冰心、庐隐并称为福州三杰而享誉民国文坛。名声虽大,但与这座宅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光绪年间,林徽因祖父林孝恂到杭州当官后,便已全家迁出。此后林徽因生于杭州、游学欧美、定居北京、避难西南。终其一生,仅于1927年婚后回过福州短短一个月,而其时故居早已易主,林徽因可能连门都没跨入过。

 

天井中,有林觉民塑像,年青得让人不敢相信。

 

24岁就走完了人生,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正厅。正厅的两侧现为辛亥革命和林觉民生平史迹陈列室。辛亥革命中就义的闽籍志士共32人,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的有29人,人数仅次于广东。其中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云栋、刘六符被称为福建十杰。

 

记不住,没关系,有心就成

 

 

后院天井,林觉民与陈意映塑像。

 

天进东侧厢房入口天井西侧厢房,前为一小客厅,后为一间小得只能容得下床铺与梳妆台的房间,就是林觉民与陈意映夫妻的卧室。

 

这里原为两层阁楼,现在改成了单层。

 

 

陈意映肖像照

 

卧室西侧,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花园,这就是宅院被侵占的结果。卧室与花园之间通道往南,是为书房,内墙有放大的《与妻书》原迹。

文字之美自不待言,其飘逸俊朗的行草简直不敢相信出于一个24岁青年之手,足以令现代众多自目为书法家的人汗颜。

 

继续往南,是为紫藤书屋,内有冰心事迹陈列室。

 

林觉民被杀后,林家只得迁居避难,宅院为冰心祖父购得,冰心小时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紫藤书屋是其开蒙之所。

  对于冰心,所知仅限于原名谢婉莹,祖籍长乐,《小桔》、《寄小读者》作者,享年一百岁之类众所周知之事,故不欲多言。紫藤书屋与主院前厅有小门相连。

  周游一圈,出门见院井新树一石,上书一座宅院,两位名人、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附录: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三坊七巷》介绍林觉民部分的台词少年不望万户侯林觉民是在三坊七巷中最北侧的杨桥巷一座屋里出生长大的。这所房子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林长民,崧甫的曾孙,林觉民的堂兄,是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而他的女儿林徽因更是才情盖世,至今光彩熠熠。1887年,当11岁的林长民正在杭州家中跟随福州乡绅林纾学习国文时,三坊七巷的老家又有两个男婴先后降生,他们分别被取名林觉民和林尹民。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其实是他的叔父。当初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并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林觉民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介绍说,林孝颖对林觉民非常疼爱,因为林觉民非常聪明。在林孝颖的亲自教导下,林觉民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希望也一天天升腾。林孝颖相信,以儿子的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可是,当13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童生考试时,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走出了考场。陈宝琛很是赏识林孝颖的诗文才学,聘他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已经15岁的林觉民此时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

  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将林觉民年轻的心灵浸润着,平等与自由的理想像新鲜空气一样降临了。而校外,垂暮的大清帝国正在各种屈辱压抑的条约下生存。林觉民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他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直飞冲天,他或许更渴望能在危难关头为祖国做些什么。革命的理念甚至还被林觉民带进了杨桥巷17号的老宅中,林觉民在家里办了个女学,动员自己堂妹、弟媳,女眷10多人参加,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以外,还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还动员她们把小脚放了,然后又动员她们参加由陈宝琛夫人王美寿当校长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成为第一届学生。林孝颖觉察到儿子的离经叛道。1907年,尽管囊中羞涩,他还是让林觉民离开家,离开三坊七巷,离开新婚仅两年的妻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孝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林觉民避开是非之地,谁知在樱花浪漫的异国,此时正聚集着一大群忧国忧民的血性男儿,他们为之牵肠挂肚的,无时不是自己祖国的凄风苦雨。挽救垂危之中国林觉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卓越的口才此时大派用场,林觉民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除了说,他还写,《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告父老文》一篇篇檄文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然后从祖国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李厚威介绍说,黄兴把这个消息密电在日本的同盟会总部,决定由林觉民到福建筹集经费,召集革命志士扩大影响。

  林觉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回到家中。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身名门,与陈宝琛(溥仪帝师之一,现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同宗。1905年,17岁的陈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杨桥巷中他们小小的卧室仅容得下一床一桌,没有雕梁,不见画柱,但最平实的朴素其实也承载得起最炽烈的情爱,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新婚燕尔的甜蜜宛然就在昨天,而今天,再度归来的丈夫却异常忙碌,。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在福州时间不是很长,匆匆来,匆匆去,他在福州抓紧不长的时间之内,就筹集经费招兵买马,一路奔波做了大量工作。那几天,林觉民经常出入西禅寺。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可是资金匮乏,怎么办?林觉民就在这里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在宁静的禅寺钟声掩护下,炸药准备妥当。

  可是怎么才能运出福州呢,林觉民想出一个法子: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让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对于这个角色,林觉民首先想到的是妻子陈意映,但他妻子当时已经怀孕了,他看到妻子隆起的腹部,实在没办法让妻子参与。新的生命正在自己体内鲜活地跳动着,陈意映无法与丈夫同行。她或许怎么也料想不到,1911年4月,这一次的分离竟成了他们的永诀。拼却青春和生命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觉民与福州同乡陈更新等人一起,带领一批从福建赶来的敢死队员坐船从香港抵达广州,下午5点25分,广州起义开始。攻打广州总督署的重任落在黄兴肩上,他的部下包括林文、林觉民和林尹民。敢死队员臂缠白布,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执枪械,一路奋战。

  战斗中林文、林尹民牺牲。林觉民腰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力竭被捕。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用英语回答审判官,让审判官感到很佩服。面对劝诱,林觉民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主审官李准。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甚至林觉民想吐痰时,他都要亲捧痰盂过去。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的两广总督张鸣歧曾经这样评价林觉民: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但张鸣歧还是执意要杀掉林觉民,理由很简单,如果把这样的人留给革命党,就是为虎添翼。林觉民牺牲了。他与林文、林尹民一样,那一年都只有24岁。经过广州革命党人多方努力,起义中死去的烈士遗骸共有72具被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城郊的红花岗。那里遍地黄花,所以改称为黄花岗。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了那封几乎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人都熟悉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24岁的林觉民,人生的画卷才徐徐展开,生命的滋味还远未尝透,此时突然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却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抒写如此从容镇定的文字,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在今天的三坊七巷里,孩子们在阳光下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这也许就是林觉民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希望换取的理想生活场景吧。人先去爱未死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

  这座大院,曾经留下了林觉民和陈意映多少生活足迹。初婚三四个月,两人卿卿我我互诉衷肠;丈夫留学日本,陈意映又曾有多少个日夜思念远方的丈夫。等到丈夫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陈意映卖掉祖屋后,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了光禄坊早题巷。一天夜里,不知是谁冒着风险将一个小包裹送到这里。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爱未死,人先去。5月19日,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郁而死,追随林觉民去了。

  把林家卖掉的房子买下的人叫谢銮恩,他的孙女谢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在《与妻书》中,林觉民提到了他的遗腹子,而今,他可以欣慰了,在远离杨桥巷17号有10分钟车路的地方,林觉民的孙女、也就是遗腹子林仲新的女儿林兰正在新式的楼房中享受着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林兰也在三坊七巷长大,而她的外婆,也生活在三坊七巷,是民国时期福州著名实业家族———电光刘家的后人。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