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蒋介石、黄埔军校与保定军校的血脉关联

  时间:2008-08-19 09:05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从1902年到1912年(光绪二十八年起至民国元年)的十一年中保定开办的各类军事学堂有十六所。一时间,直隶省保定府,被人们称誉为中国近代军事学堂的摇篮,而古城众多的军事学堂,又被称誉为近代军官的摇篮。

  保定诸军事学堂(人们通称保定军校)尽管各自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仍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及师范生、经理生、参谋生、测绘生、德文生、英文生、法文生、日文生和军医生、马医生、军械生、宪兵生、电信生等军事人才近三万名。获将军衔的前后达三千余名。

  这些毕业生中,有的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有的成为反动阵营中的军政要员;也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忠诚战士。他们 在中国近代史的广阔舞台上演出了轰轰烈烈的活剧。凡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及重要事件,无不有保定军事学堂师生参与,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产生重要影响。

  蒋介石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来保定的,进入陆军部速成学堂留日学生预备班的,后来留日。因此,在蒋介石及黄埔师生成为继北洋军阀之后庞大的军事集团,统治中国达二十二年之久,在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的历史上,保定军校毕业生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主要有:商震、周思诚、张辉赞、张群、王柏龄、杨杰、陈调元、方本仁、何恩溥、刘文辉、唐生智、邓锡侯、张治中、黄琪翔、傅作义、上官云相、白崇禧、顾祝同、刘峙、陈诚、李品仙等。

    一是培训出黄埔系

    蒋介石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最主要的依靠力量是黄埔系。但黄埔军校的教学力量、管理力量基本上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中国现代军队的出现比西方晚了近200年,当西方用鸦片和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古老的中国才感到除了历史悠久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令"十八般"兵器一筹莫展的洋枪洋炮,还有令号称刀枪不入的中国功夫一筹莫展的现代军队。习惯于排兵布阵作战的中国军队发现还有不需要拼杀手中刀枪棍棒,远距离就能作战的新式军队。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的执政者才感到需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各种学校。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军校毕业生。实行初级军官教育,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到蒋介石在广州主办黄埔军校,聘请军事教员时,除了主动表示援助的苏联顾问外,只有请南方各类杂牌军队中为数极其有限的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来教授,如李济深、邓演达、张治中等。以此成员为主负责培训蒋介石子弟兵。

    二是协助蒋介石具体指挥各军兵种

    无论是东征时以黄埔毕业生为主的校军、党军,还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及后来的南京政府的数百万大军,主要指挥官不少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无论是东征时的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还是讨伐北洋政府的战斗,无论是进行反共夺权的内战,还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保定军校的毕业生都是重要的指挥官。这是因为指挥数百万的军队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级将领,而蒋介石自己培训的黄埔系还未成熟、羽毛未丰,对保定军校这一清朝末年以来培养的具有现代军事意识和基础的将领,当然十分重视,而蒋介石又自称是保定军校较早的毕业生,因此,分别授予高级职务。中下级则有黄埔学生担任。即使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以后,黄埔系全面走上接班岗位,保定系也没有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三是成为蒋介石的基本支持力量

    蒋介石直到筹备黄埔军校以前,都是"空手套白狼",无一兵一卒,无一枪一炮。

    当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是二三流的。所以,他要夺取国民党内的领导权,没有一批死心塌地的支持者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则他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先夺军权,再夺党权和政权的行为,一是受到党内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元老派,二是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现职党内领袖,三是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的质疑,这就需要一批基本的支持力量,保定系和留日系适应了这一情势,他们和蒋介石保持高度的一致,忠于蒋介石以反共为核心的军事路线。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南北进攻,东西作战。严格地说,除了最后国共全面内战外,保定系和留日系基本上实现了蒋介石的作战目标。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保定系的骨干组成的将领,蒋介石不可能有军事上的作为。在现代军事史上,被蒋介石打败的阵营,没有蒋介石如此多的将领。保定系之所以为蒋介石所用,为南京政府效力,这是因为他们也有所求,蒋介石和南京政府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说实话,当年报考保定军校的青年,除了身体素质要好以外,还需要相当的文化知识,可以算是社会上的人才,他们如果不进军校,运用自己的知识进入普通大学很可能在文化科技领域有所成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投身军旅,除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以外,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追求,有所成功,光宗耀祖。

    例如,陈诚就是典型个案,他毕业于浙江体育专科学校,后考入保定军校,以后又留学日本。当时不少人认识到,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要靠当一个体育教师或从事其他行业,永无出头天,在"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里,升官的捷径就是从军。这一从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追求功名的道路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1917年8月,孙中山南下护法,组织军政府,进行北伐,作为国民党的第一支军队,粤军陈炯明部应运而生,粤军需要大批人才,以及护法北伐这样的政治口号,对于当时的军校毕业生同样有吸引力。特别是蒋介石筹备国民党的第一所正规军校-黄埔军校,对于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纷纷南下,投奔蒋介石。再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大改组时期,只要选准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前程,这为保定军校骨干的成功提供了可能。因此说,蒋介石和保定军校系的紧密关系,是相互需要和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利用,当然,蒋介石是主导的一方。

    保定军校系在国民党军事史上的地位,从蒋介石执政后的第一批授衔时人选也可以看出来。

    1935年4月2日,蒋介石任命第一批将军时,一级上将有9人,有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4月3日任命二级上将20人:陈调元、何成俊、米绍良、韩复蕖、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健、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华云、徐源泉。

    4月4日任命中将89人:杨杰、贺耀组、钱大均、陈诚、卫立煌、夏斗寅、孙连仲、陈继承、上官云相、薛岳、罗卓英、谷正伦、周岩、陶峙岳、万耀煌、汤恩伯、吴奇伟、周浑元、张自忠等。

    在这118名将军中,相当的部分都是属于保定军校系,特别是后期,在上述人员中有不小比例的地方实力派的名额,开始大幅度减少。从次年起蒋介石授衔的名单中,主要属于保定系、留日系和黄埔系的将领。

    准黄埔系的将领-保定军校系,除了服从蒋介石的领导,为南京统治集团卖命作战外,平时对蒋介石也极其尊重,极少对蒋介石的指挥艺术说三道四,无不把得到蒋介石的接见视为一生夸耀的事情。至于后来为了某种需要,也有一些该系统的将领对蒋介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已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编辑:何明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